数智时代人文社会学科发展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数智时代高校学术期刊转型面临哪些困境与出路?9月20日-22日,第二届“数字·智能的世界”学术研讨会暨《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45周年高端论坛在上海交通大学徐举办。
随着科技在人类社会的进一步渗透,“科技人文交叉融通的转向”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为积极探索文理交叉融合、构建“科技人文命运共同体”的可能路径,本届论坛聚众之智,围绕数字、智能的新理论、新问题、新方法,聚焦跨学科研究前沿领域,针对科技人文、数字人文、数字史学、人机对话等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总编洪庆明在“数字时代史学研究的机遇和挑战”报告中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给史学研究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但目前人工智能暂时还无法取代史学研究者,因为人工智能无法自主地选择研究的主题。然而,由于人工智能具有个体研究者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历史学家可以使用人工智能进行数据存储、资料集成和分析文献等辅助工作,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功能的不断完善,人文研究必定会汲取这样的技术变革来提升效率。
《探索与争鸣》主编叶祝弟在“数智时代人文学的两条可能路径”发言中倡导构建“跨学科共同体”。面对来自新文科和跨学科的新挑战,学术界亟须建立跨学科的学术共同体,在专业领域之外,怀着对生活世界重大话题的关怀的使命感,针对生活世界所提出的、超越专业能力范围内的重大公共性问题进行商讨,在一个专业与超专业之间的公共价值与学术价值的双重维度下,对综合性学术期刊的学术产品进行评判。
近年来,为响应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科学领域也迎来了数字化转型。人工智能不仅改变了社科研究方法和知识生产方式,还对社会科学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提出了新的挑战。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陈振明指出,随着数智时代的来临,公共治理的理论与实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人工智能催生了科学研究的“第五范式”,数智化技术驱动的公共治理知识增长,成为公共治理研究的新范式,公共治理研究的知识形态、范围、主题和方法随之发生改变。必须加快实现公共治理研究从理论驱动到数据驱动再到AI驱动的转变。
本届论坛还开设了青年论坛,来自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济南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的老师、同学们在青年论坛上从经济、管理、法律、传媒、人文等不同学科视角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贡献了智慧。
头图为论坛现场。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