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5日,在聆听了龚正市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后,场内的政协委员一致认为,报告求真务实、振奋人心,对过去一年取得成绩的总结实事求是、令人振奋,对未来的展望思路清晰、目标明确。
大家纷纷表示,新起点上起步,要聚焦建设“五个中心”的重要使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谋在实处、干在实处、成在实处,作为政协委员,更是要献良策强信心,全面助力上海发展。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聚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把传统的企业做得不传统,离不开的是科技创新,离不开人。”市政协委员,上海建工集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殷红霞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聚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深有感触。她认为,报告中提到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着眼产业高端化、产业智能化、产业绿色化、产业融合化”,为聚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与近年来上海建工集团的实践探索不谋而合。
市政协委员、上海建工集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殷红霞。劳动报记者 展翔摄影
作为市政协总工会界别的委员,也作为一名工会主席,殷红霞认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科技创新,关键在人。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上海建工需要一大批能够熟练运用先进技术、具备创新创造热情和知识快速迭代能力的高素质产业工人。”她坦言,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工会在这些方面可以发挥更大作用。“比如,通过技能培训、技术比武、岗位练兵活动,为重大课题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业务的攻关,服务产业发展、培养急需人才。还比如,通过培养‘上海工匠’‘上海建工工匠’等,推动健全人才评价体系,培养更多追求卓越的优秀产业工人。”
关键词:先导产业“上海方案”
——着眼产业高端化,深入实施三大先导产业新一轮“上海方案”,优化集成电路产业空间布局。
近年来,上海先导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其中,集成电路集聚重点企业超1200家,仅芯片设计产业规模就近1800亿元,已构筑起从设计、制造到封装测试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2023年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 9337亿元,同比增长4.9%;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已经超过3800亿元,居全国前列。
目前,上海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三大先导产业的规模达到了1.9万亿元;世界知识产权组织预先发布的《2024 年版全球创新指数(GII)》显示,上海科技集群位居全球第五。市政协常委、上海奇士企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方奇钟指出,在蓬勃发展背后,上海先导产业也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就拿集成电路产业来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年均新增投资不足20亿美元,导致部分前瞻性研究因资金短缺难以为继,在与国际顶尖技术赛跑中,起步步伐略显滞后。
市政协常委、上海奇士企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方奇钟。劳动报记者 展翔摄影
同时,协同创新机制尚不完善。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还不够紧密顺畅,难以形成合力攻克关键共性技术难题。此外,上海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上,与周边省市趋同现象明显,缺乏基于自身独特优势的差异化规划。在高精尖研发上虽有成果但不够突出;在产业化推进过程中,面临技术转化慢、市场推广难等问题。
为此,方奇钟建议,为了强化技术创新投入保障,政府应进一步发挥引导作用,设立风险补偿专项资金,对勇于攻坚关键技术的企业给予风险兜底,鼓励企业大胆投入研发。同时,通过税收优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杠杆,撬动社会资本流向先导产业前沿创新领域。
由政府牵头搭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设立联合研发基金,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按比例出资,共享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收益,激发各方合作积极性。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组建产业联盟,通过交叉持股、联合攻关等形式,攻克芯片制造工艺、生物医药靶点发现等共性技术难题,
立足上海金融、贸易、航运、科技服务等综合优势,推动先导产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建设,提供从专利评估、技术交易到产业化落地的一站式服务。设立产业化示范园区,给予入驻企业租金补贴、设备购置优惠等支持。加强区域产业合作,与长三角乃至全球产业高地建立双向交流机制,引进先进产业化模式,输出上海优势技术与产品,拓展产业发展空间,擦亮先导产业上海品牌。
关键词:企业减负
——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减轻企业负担,落实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减轻企业负担,落实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我本次两会期间准备了一份提案,就是与此内容相关。”市政协委员、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庄晓晴敏锐捕捉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这一关键词。2024年,上海港集装箱年吞吐量达到5150万标准箱,连续15年居全球首位,贸易伙伴已扩展至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她看来,进一步探索推进港航领域数据共享,促进港航物流降本增效,将有助于更好赋能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市政协委员、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庄晓晴 劳动报记者 展翔摄影
“目前上海的港航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基础较好,既有面向企业的政府功能型平台,也有集成物流服务的国际集装箱运输服务平台,还有各类船公司、货代、车队等各类市场主体建立的平台。”庄晓晴告诉记者,虽然各类平台可以满足日常业务需求,但不同企业和平台间数据互通和共享成本较高,公共数据获取难度大,这已成为困扰行业的跨主体、跨部门、跨地区的难题。
庄晓晴建议,一方面可以推进不同平台之间相互链接,形成闭环,避免企业的重复认证、重复填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区块链等新技术,积极探索“监管和物流”数据深度融合,打破“数据壁垒”,让上海口岸集疏运服务更经济、高效、便捷,进一步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服务能级。
对于报告中提到的“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市政协委员、联邦快递(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工会主席戴轶青也深有感触。他分享了一则真实案例,以一批从郑州出口海外的假发为例,需要经过上海再经国际航班发往全世界,但是在上海,国内航班转国际航班的流程颇为复杂,影响了出口效率。“就好比坐地铁,这些出口的货物无法直接在地铁站内换乘,而需要重新出站、进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出口的效率,增加了企业成本。”
市政协委员、联邦快递(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工会主席戴轶青(右)。劳动报记者 展翔摄影
“直接开辟内陆国际航班的成本过高,因此货物从上海中转是普遍的选择,这是上海的优势,能否做更多工作,把这份优势扩大。”戴轶青在发言中表示,希望上海能进一步提升国际货运的配套服务,提升上海作为国际货运枢纽的地位。
关键词:提振消费
——推动高能级、高流量、高品质的演出、赛事、展会等落地,促进商旅文体展联动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大力提振消费”要“加快发展线上演播、沉浸式体验、房车露营等新业态,推动高能级、高流量、高品质的演出、赛事、展会等落地,促进商旅文体展联动发展”,引发了文艺界委员们的热议。
市政协委员、上海芭蕾舞团副团长吴虎生。劳动报记者 展翔摄影
“过去大家对芭蕾的印象往往停留在高雅艺术,好像只能在专业剧院里演出。但是近年来,为了让优质文化资源更好地抵达老百姓身边,我们也在进行新的尝试和探索。”市政协委员、上海芭蕾舞团副团长吴虎生细数,“比如我们和上海音乐厅联合打造的沉浸版原创芭蕾《难说再见》,舞者们从镜框式舞台走到剧场的各个空间自由舞动,观众与演员形影相随。不久前,上芭经典舞剧《天鹅湖》空降浦东美术馆,在市民游客身边翩翩起舞,也让不少人耳目一新。”
在吴虎生看来,上海有着丰富多元的文旅资源,既有饱含历史底蕴的古老建筑,也有充满时尚气息的现代地标,这些都为高雅艺术飞进寻常百姓家提供了无限可能。
如何通过电影促进文旅消费?市政协委员厉震林建议,既要加强对青年电影观众的研究,了解他们为什么不去电影院,阻力在哪里;也要对电影票补进行评估,考量票价是否太贵;还可以加大电影票房创新工具的开发,如仿照福利彩票、体育彩票等进行“看电影抽奖”活动,增加电影票附加福利唤醒潜在消费者;强化“文旅-电影”商圈综合体,探索“夜电影”海派电影产业模式。
关键词:国际文化大都市
——聚力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促进文旅深度融合。
上海作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城市之一,不仅在经济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文化领域也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与活力。
市政协委员、上海民族乐团打击乐声部首席王音睿对此深有感触,“民族乐团是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主阵地,尤其是对中西合璧的海派民乐来说,创新创造活力更是让其不断焕发新生的关键。”
市政协委员、上海民族乐团打击乐声部首席王音睿。劳动报记者 展翔摄影
近年来,上海民族乐团推出了一系列突破常规民乐观演模式的品牌音乐会,打造了许多具有创新精神的作品。比如刚刚过去的2024年,上海民族乐团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打造了中国首台AI国乐音乐会《零·壹|中国色》,让许多观众摆脱了刻板印象,发现古老的民族乐器也可以发出时尚现代的声音。
已经完成五轮、百余场驻演的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让王音睿更加自豪。“这是上海民族乐团打造的国内乃至全球首个民族音乐驻场演出,自2021年以来,几乎每年暑期都会和大家见面。因为适逢旅游度假的旺季,来自全国其他省市甚至海外的观众越来越多,实现了中国文化和上海特色的价值转化和影响输出,不仅提升了城市软实力,也激发了市场消费活力。”
海派民乐为何能够成功“破圈”?王音睿在这份政府工作报告中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不断激发传统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探索民族音乐的当代气质和国际表达。“以《海上生民乐》为例,这台音乐会一方面保留了传统民乐的韵味与精髓,同时跨界融合了书法、国画、戏曲、舞蹈等多种中华文化元素。在形式上,现代科技的声光电又为其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在王音睿看来,这种传统与现代的巧妙结合,不仅让民族音乐焕发出了蓬勃生命力,也符合各年龄层、国内外观众的审美需求,让中国传统文化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在了世界面前。未来,我们也将创作更多新奇的、有中国特色、与国际接轨的海派民族音乐作品,助力上海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
头图为委员讨论政府工作报告现场。劳动报记者 展翔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