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4日,正月初七,铁路上海站迎来返程客流最高峰。记者从铁路部门获悉,当日预计到达旅客83.7万人次。其中,上海站22.0万人次,上海南站9.4万人次,上海虹桥站46.8万人次,上海松江站5.5万人次),将创该站单日到达客流历史新高。
上海站凌晨6小时内28趟“红眼”列车抵沪
凌晨4点,上海火车站北广场地下空间内,数百名旅客裹着羽绒服坐在塑料凳上。头顶的电子屏滚动着“地铁首班车4:50发车”的提示,角落里的热水器正冒着热气,民警王明钊带着两名辅警穿行在人群中,轻声提醒:“需要热水的可以来打,注意看管好随身物品。”
旅客在车站开辟的地下应急候车区休息。警方供图
这是上海站为应对春运返程高峰启用的特殊场景——地下应急候车区。据悉,年初六至初七,上海站单日到达客流预计将突破17.5万、19.6万人次,其中,仅初七0至6时,就有28班次“红眼”列车抵沪,夜间到达旅客达27000余人。
面对汹涌人潮,静安警方与铁路、交通部门联手。
凌晨3点,南广场恒丰路路口,警长王明钊的制服反光条在车灯照射下格外醒目。他手中的对讲机不断响起:“秣陵路西向东车流积压,启动第二预案!”随着指令下达,两辆警用摩托迅速驶向拥堵点,引导车辆绕行至北广场。
“南广场承担了80%的客流压力,但车道资源有限,必须把车流‘掰’到北边。”王明钊解释。去年底,静安警方在南北主干道上新增两块引导屏,今年更与导航平台合作调整“电子围栏”——当南广场车流超负荷时,接驳车辆将被自动导引至北广场。数据显示,该措施实施后,南广场晚高峰拥堵时长缩短30%。
地下“暖城”感受塑料凳与热水的温度
“凌晨的火车站比想象中温暖。”来自河南的务工者张大姐攥着泡面碗感慨。她乘坐的C3113次列车凌晨2点抵沪,原打算在站外熬到地铁开班,却被民警引导至北广场地下应急候车区。
这个由闲置空间改造的临时安置点,配备了1500个塑料凳、4台热水器和应急医疗箱等应急物品。静安公安分局上海站地区治安派出所综合指挥室副主任龚云骋表示,为防止人流对冲,地铁1号线2号口被划分为三个缓冲区,每隔15分钟放行一批旅客。“虽然提前宣传了春运夜间专线,但多数外地旅客更信赖地铁。”龚云骋坦言,曾有人因不熟悉公交线路,硬是在寒风中等待3、4个小时。
公安民警驻守在车站外保驾护航。警方供图
凌晨4点45分,地铁卷帘门缓缓升起,相较平时提前了1个小时。应急候车区的旅客们站起身,塑料凳与地面摩擦发出细碎声响。民警们站在通道两侧,像送别老友般叮嘱:“看好行李,注意脚下台阶。”
此刻的上海站,新一轮列车正呼啸进站。灯火通明的指挥室内,大屏数据仍在跳动——这场关乎百万人归途的分流战役,将在晨曦中迎来又一轮攻守。
铁路四大站候车室24小时开放
据铁路部门统计,2月4日年初七,铁路上海站到达列车共计1047趟,其中,上海虹桥站543趟。为应对返程客流集中到达,铁路上海站在旅客通道等关键部位增派工作人员,做好站台、扶梯、出站通道等人流集中场所的引导和安全防护,保障旅客出行安全。
据悉,上海虹桥站在节前完成了六个出站口的升级改造,改造后的各个出站口均新增了一排出站闸机和一个出站大门,原有的老旧机器也进行了更新,旅客出站变得更加顺畅。此外,车站将发挥交通枢纽优势,加强与站区管委会、地铁、公交等部门沟通联系,通过加开夜间公交、地铁、市域机场线等方式,做好到达旅客的疏散。
今天是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不少来沪的旅客也将选择返程。为满足旅客出行需求,该站当日增开西安、郑州、徐州、贵阳、汉口等方向旅客列车120趟。当天,四大站候车室24小时开放,增开夜间临客(2月5日0点至5点)60趟。
头图为铁路虹桥站大批旅客抵沪出站。铁路部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