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7月1日,《上海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6周年。记者从市绿化市容局获悉,今年1至5月,本市生活垃圾“三增一减”实效稳定,可回收物日分出量7927吨,有害垃圾日分出量2吨,湿垃圾日分出量8690吨,干垃圾日清运量17064吨,对比《条例》实施前(2019年上半年),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分别增长1.96倍、13.60倍、湿垃圾分出量增加59%,干垃圾清运量减少16.7%。
今年,上海将围绕国家“双碳”战略,全力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提质增效,资源化、绿色化、精细化、智能化、惠民化取得明显成效。
上海已建成焚烧设施15座,设计处理能力2.8万吨/日,湿垃圾资源化利用设施11座,设计处理能力8900吨/日,预计今年年底,湿垃圾资源化处理能力将达到1.1万吨/日,全市生活垃圾焚烧和湿垃圾集中设施资源化利用总能力将达到3.9万吨/日。飞灰、残渣等深度资源化取得突破,15个项目首创应用焚烧飞灰“中温回炉”技术,为2026年实现固废“近零”填埋打下扎实基础。全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45%以上,处于全国前列。
到2025年底,上海将完成居住区2.1万余个投放点微更新、8000余个投放点专项更新,1100个小区(村)精品提升、55个公共场所精细化分类示范样板。优化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建设标准、投放指南和评估方案,使之更加客观精准。针对场景优化废物箱布局,改变单一设置标准,更加科学合理改善垃圾投放设施。
本市将对全程分类各环节智慧赋能,打通信息堵点、物流盲点、管理难点、行业痛点,试点推广非接触式智能垃圾箱等现代化投放设施,推进街镇“一网统管”生活垃圾分类场景应用,推动设施设备升级更新,2025年建成至少25条智慧收运线路,湿垃圾运输处置实现智能品质监控。围绕“分类规范、流向清晰、品质到位、数量精准、设施安全”目标,加快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全程智能化管理体系。
规范单位垃圾收费制度,优化计量方式,增强定制选择,实施线上缴费等便民措施,合理运用收费减免政策,鼓励商铺垃圾分类,服务营商环境,深化垃圾分类与“多格合一”基层治理有机融合,倡导“一小区一方案”,优化小区垃圾投放管理模式。围绕清运作业时间过早、作业设备噪音、垃圾桶游街、沿街废物箱满溢等现象,加大技术变革,优化作业模式。
头图为资料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