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英雄之城沧桑巨变,红色血脉永续传承。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劳动报记者重访申城红色地标,以笔为镜照见烽火岁月中共产党人与工人阶级的铮铮铁骨。那些镌刻在石库门弄堂与苏州河畔的抗战记忆,正穿越时空诉说永不褪色的信仰力量。
到访黄浦剧场这日,朗日高照,碧空如洗。沿着大厅台阶拾级而上,回身仰望高悬于墙上的《国歌从这里唱出》汉白玉主题浮雕,雄浑激荡的国歌仿佛又在耳边唱响。
时代强音如惊雷般唱响
黄浦剧场前身是金城大戏院,1933年建成,1934年2月1日正式开业,迄今已有92年历史。1957年12月,周恩来总理莅沪视察工作,为金城大戏院亲笔题写了“黄浦剧场”,黄浦剧场因此得名,并沿用至今。
金城大戏院开业后,以放映国产电影为主,被誉为“国片之宫”。特别是1935年《风云儿女》在金城大戏院首映时,电影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从这里首次唱响,这里也就成为“国歌诞生地”。
黄浦剧场《国歌从这里唱出》汉白玉主题浮雕。李美慧 摄影
那是一段沉痛的历史记忆。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侵华日军肆意侵占东北,大批东北民众背井离乡,沦为难民,中华民族危机深重。上海电影业出于抗日热情,纷纷拍摄抗战题材影片,1935年5月24日由上海电通影片公司出品的抗战故事片《风云儿女》,即为其中优秀的影片之一。
此片以抗战为背景,讲述了一度贪图享乐的诗人辛白华最终因挚友梁质夫的牺牲而投入抗战的故事。《风云儿女》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在电影剧情中被设定为主人公辛白华写的长诗《万里长城》的最后一节,最后定稿的歌词为:“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进!”
影片最后,辛白华加入抗日义勇军,和阿凤高举火把,与千百万拿起武器的劳苦民众一起,高唱《义勇军进行曲》走上抗日战场——这首充满激情,表达为挽救中华民族危机誓死同敌人拼搏决心的歌曲,第一次回荡在金城大戏院圆弧形的穹顶下,发出不可遏制的时代强音。
《风云儿女》首映之后,在金城大戏院连续放映达80余场。随着电影的公映和唱片的发行,《义勇军进行曲》在全国迅速流行起来,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爆发时,爱国学生在游行队伍中都不约而同地唱起《义勇军进行曲》,把它作为鼓舞自己斗志的战歌。
黄浦剧场展出国歌相关故事展品。李美慧 摄影
国歌精神永恒传承
1949年9月27日,开国大典举行前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确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决议,确认《义勇军进行曲》为正式国歌。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国歌正式写入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时光飞逝,这座由音符铸就的丰碑,依然在黄浦剧场高高矗立。2007年,黄浦剧场建成“国歌由此唱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馆”。2009年,黄浦剧场被正式命名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16年3月,黄浦剧场进行整体装修布局,重新修缮后分隔为上下两个剧场,二楼中剧场,常设观众席495座,并改进了观众通道;一楼“黑匣子”小剧场,常设移动观众席339座。同时对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示陈列内容进行调整充实,也就是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模样。
黄浦剧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厅。李美慧 摄影
如今的黄浦剧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厅由铭牌、浮雕、木刻、主展区等组成,运用大量史料、图片、实物、视频资料等,展现国歌从创作到唱响的历史写照。观众们每每走进剧场观看电影、音乐剧、音乐会时,都会走过这一段段故事。
展厅中,木刻画再现国歌创作情景,灯箱上是《风云儿女》的剧照。李美慧 摄影
我们每每在此驻足、凝视、聆听,都是对那穿越烽火硝烟响彻至今、永不褪色的时代强音的回望。那融入每个中国人血脉的旋律,将是为我们照亮前进方向、鼓舞我们奋勇前行的永恒号角。
头图为黄浦剧场外观。李美慧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