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暑假,“工厂游”成了旅游业的新热点。位于北京的小米汽车工厂,报名首日即涌入2.7万人的注册登记,报名入选概率仅为0.08%。为了满足更多家长和孩子的需求,小米工厂8月全月每个周末加场,周末开放日升级为8场,全月共开放69场参观场次,每个场次的名额依然要靠“秒杀”。
国内其他城市和工厂也有类似现象,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蔚来合肥工厂乃至山东的阿胶、杭州的美妆公司、江苏的炼钢炉等幕后生产重地,都在摇身一变为“热门打卡地”。
这不仅是城市文旅的新赛道,更是一次重塑社会认知、弘扬工匠精神、照亮技术工人价值的重要契机。
以往,“工厂游”只在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流行:法国车企雪铁龙在20世纪50年代就率先向公众开放生产车间,日本的白色恋人巧克力工厂已成为世界工业旅游的经典之作。
我国工业旅游起步较晚,以21世纪初开展创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为发端;到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的提出,工业旅游发展进一步铺开;2017年12月,出台《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规范与评价》标准后,先后分3批评出122家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含国家工业遗产旅游基地),各省也评出数量不等的省级示范基地。
随着“中国制造”驰名全球,成为全球最为齐全门类的工业制造大国,中国品牌也有了足够的底气和实力打开大门,不少知名食品企业建起透明工厂,展示食品生产加工全过程;多家新能源车企纷纷开放预约参观,名额往往被“秒”空。
在社交平台上,不少网友把进厂参观作为周末近途旅游的新玩法,分享厂内环境、午餐茶歇、伴手礼、出片地标等内容。小红书数据显示,近一年在旅游话题下,以“工厂”为关键词的检索量同比上涨一倍多。
制造业的精密与高效本就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如今的智能化工厂、高度自动化的流水线、灵巧高效的机械臂、来往穿梭的无人运输车,都极大地满足了公众尤其是亲子家庭的求知欲;另一方面,出自企业营销的创新,让消费者亲眼见证“工厂的生产线比我家厨房还干净”,这本身就是一次极具说服力的品牌宣传。这两者结合,推动“工厂游”在近两年快速升温。
工业旅游的深层价值,远不止于品牌宣传或消费转化。它正成为连接公众与先进制造业的桥梁,尤其在重新定义“技术工人”形象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长期以来,“工人”一词在公众语境中常被简化为流水线上的重复劳作者,职业认同感与社会尊重度有待提升。然而,当青少年走进工厂,亲眼目睹一线工人的操作日常,特别是“灯塔工厂”工人与机器人协同完成毫米级精度装配,这种震撼的视觉与认知冲击,足以打破技术工人只是“体力劳动者”的刻板印象,社会对技术岗位的认同感便在潜移默化中建立。
更重要的是,工业旅游可以为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提供鲜活载体。在一老牌调味品的鲜味博物馆,游客不仅能看生产线,还能聆听老师傅讲述30年如一日打磨调味技艺的故事;在历史悠久的酒厂,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古法酿造,让“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的工匠品格变得可触可感。这些真实的故事,比任何口号都更具感染力。它们告诉公众:工匠精神不仅存在于手工艺作坊,更闪耀在每一条精密运转的智能产线上,体现在每一次对工艺参数的极致追求中。
数据显示,全球工业旅游产值约占旅游总产值的10%—15%,而中国工业旅游目前的市场占比不足5%,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而上海具有290余处工业遗存,又有着31个全部制造业门类,是少有的制造业门类齐全城市,更拥有一批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具有示范和引领地位的“灯塔工厂”,在这股“工厂游”的浪潮中,上海理应走在前列。
当前,上海已出台《关于支持和推进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打造一批工业旅游标杆企业,推动“工业旅游+科技”“工业旅游+教育”融合。这为技术工人价值的传播提供了政策支撑。
建议在推进上海工业旅游发展的具体尝试中,进一步鼓励企业将技术骨干纳入讲解团队,讲述一线创新故事;支持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如模拟设备调试、参与质量检测等,让游客在互动中感受技术之难、匠心之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