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上海市第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举行。会议听取关于检查本市贯彻实施《上海市黄浦江苏州河滨水公共空间条例》的报告,并开展了专题询问。记者从会上获悉,《条例》实施以来,“一江一河”滨水公共空间建设以法治为纲,在机制构建、规划建设、功能提升等方面成效显著,成为人民城市建设的生动实践。
黄浦江、苏州河是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的代表性空间和标志性载体。2021年11月,上海制定了《上海市黄浦江苏州河滨水公共空间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今年,为推动“一江一河”滨水公共空间在贯通开放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空间品质、优化服务功能、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了《条例》执法检查。期间,执法检查组赴12区开展实地检查,市区联动开展检查80余次,围绕政府部门法定责任落实、滨水公共空间规划建设、设施设置与维护、共享与共治等内容开展深入检查,梳理出涵盖5个方面40余项问题清单,推动政府部门立行立改。
报告指出,《条例》实施以来,市政府及相关部门、沿岸各区依法全力加强“一江一河”滨水公共空间规划、建设、开放、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其中,黄浦江新增贯通岸线近20公里,苏州河打通多处断点。虹口世界会客厅、浦东世博文化公园等一批地标项目开放,油罐艺术中心等工业遗存变身文化地标,6处历史文化风貌区、260余处优秀历史建筑得到精准保护。
设施功能持续升级提升民生温度。目前,上海已建成滨水驿站100余座,慢行设施超200公里,170余处儿童友好空间和无障碍示范区投入使用。“一江一河”干支流水质稳定达Ⅲ类,55公里黄浦江、42公里苏州河岸线完成景观照明改造,年接待游客超1.68亿人次,“一江一河”成为了市民休闲首选地。
不仅如此,公共空间活力与城市功能深度融合。世界城市日、F1摩托艇锦标赛等国际活动常态落地,年举办各类活动超500场。外滩-陆家嘴-北外滩“浦江金三角”成为国际航运、金融中心,徐汇滨江“模速空间”、杨浦滨江科创带等集聚优质产业资源,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活力双赢。
专题询问中,常委会组成人员及代表聚焦交通可达性、设施运维等问题。有委员提出,部分区段公交配套不足、停车难问题突出,水上跨江交通供给有待加强。对此,市相关部门答复称,将完善公共交通网络,增加联通沿岸景点的公共交通线路、跨江线路及水上旅游航线,优化配置游船码头泊位、航线班次和船舶运力,提高滨水空间公共交通的便捷性。
针对驿站功能单一、部分区域商业配套失衡等问题,市相关部门表示,将适当引入社会化运营优化驿站服务,结合区段特点精准布局商业业态,同时完善战略留白区域利用政策,提升空间资源效率。下一步,上海将持续以《条例》为遵循,推动“一江一河”向世界级滨水区迈进。
头图来源:图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