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劳动关系认定难、社会保障欠缺、生存状态较差、组织程度偏低、权利救济困难……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不足的问题,各地完善机制、创新方法,探索建立适应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维护工作机制和管理制度,回应了社会关注的难点、痛点。
浙江宁波1月出台《宁波市优化新业态劳动用工服务实施办法》,重点从鼓励电子劳动合同签订、搭建企业与从业人员互通联系平台、优化技能培训和人才服务、加大新业态企业放管服力度、多途径推动矛盾纠纷化解等方面,完善新业态领域劳动用工治理体系。
广东5月出台文件,取消外省籍和本省跨市流动的灵活就业人员在就业地参加企业养老保险的参保年限等限制条件,为异地户籍灵活就业人员大开参保方便之门。同时,广东大力提升灵活就业人员参保便利,整理归集了账户建立、缴费比例、缴费基数、待遇申领等各项涉及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缴费的现行政策,方便灵活就业人员明晰政策,及时办理参保缴费。
深圳市总工会7月发布《深圳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会工作改革方案》,提出30条具体举措。包括在2021年下半年开展集中建会攻坚行动,吸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通过工会网站、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渠道实现网上入会;向快递小哥、外卖骑手和网约车司机会员赠送一年保障期的意外险互助保障计划和重疾险;建立健全互联网平台企业、快递物流企业“律师驻点”“律师入企”、劳动争议律师代理等。
江苏无锡将在阿里、到家和顺丰平台企业试点开展新就业形态技能提升培训。值得一提的是,这一试点工作突破了现有补贴政策要求企业与劳动者“签合同、缴保险”的传统模式,将与试点企业未建立劳动关系但通过企业平台提供服务并获取劳动报酬的重点群体人员也纳入培训范围,并按规定给予企业培训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