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次农民工欠薪案例中的孰是孰非,或许还需各方提供更多证据来证明,可由此次投诉事件引发的诸多问题,却十分引人深思。农民工工资发了没?究竟发放了多少?不应该仅凭几张嘴“各执一词”去认定和解决,更应做到有迹可循。
作为相对弱势的劳动者,是否应当更关注自身权益。用人单位有没有和我签订劳动合同?后续是不是给我缴纳了社保?工作具体内容究竟如何?考勤如何体现等……尤其是在总包、分包普遍存在的建筑行业中,一线农民工更应“留个心眼”,一旦发生拖欠工资的情况,尽可能保留相关考勤、出入登记等证据,以免“空口无凭”“讨薪无门”。
而分包公司在招募农民工或二级分包的过程中,也应更好起到管理的作用。不论这些工人技术水平如何,工地上人员的配置、考勤,也要做到“心中有数”,在项目前期开展时就要彻底规划清。
对总包公司而言,分包资质的审核更得严上加严。这种严苛不仅是对业主负责,更是对建设项目上务工的每一个农民工负责。一旦发生问题,甚至分包公司无力承担农民工工资时,总包公司更要有“预警意识”,第一时间介入担起责任,维护好基层农民工和自身的合法权益。
好在随着一些数字化手段的介入,各级人员能更好地实现农民工管理。依托上海市建筑工程作业人员实名制信息系统,目前,沪上绝大多数在建项目现场作业人员的实名制登记工作已进入了常态化运作;而“人工费支付台账登记”系统的推出,也规定从业主到总包公司再到分包公司,都必须按规定进行登记记录。相信,从今往后,农民工工人考勤、工资发放情况将不会再有各执一词的情况发生,都会在源头得到更好的保护和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