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顾丨听障人士维权难?无声援助传递有声温情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李轶捷 发布时间:2023-05-24 13:28

摘要: 近日,在浦东新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一起涉及聋哑职工的劳动权益案件也才完成第一次开庭。

头图:在援助律师的帮助下,陆女士填写法律援助受理单。


刚刚过去的2023年5月21日是第三十三次全国助残日。今年的助残日新闻发布会公布,本次活动日的主题为“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近日,在浦东新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一起涉及聋哑职工的劳动权益案件也才完成第一次开庭。


这一次庭审有些特殊,原告席上异常安静,只有两人在焦急地比划着手势,还不时在纸上嗖嗖地写字……没有以往激烈的争辩,现场多了一名手语翻译,也正因为此,这次的开庭时间格外漫长。


事件回顾


该争议案的当事人陆女士是一名聋哑人,曾在浦东一家酒业公司做页面设计的工作。2020年7月底时,由于直管领导离职,她所在的部门被划并入另一个部门内,新领导认为,她的设计能力无法满足新部门的需求,于是,希望通过人事部门,与其解除劳动合同。


此时,陆女士已经在该公司工作了十个月,虽然在听力和口头表达上存在障碍,但好在平时她的工作相对独立,且不需要动嘴,因此,她与周围的人接触并不多,偶有需要,基本都靠微信聊天的方式沟通。这一次,公司人事向她转达新领导的想法,也是通过微信。


陆女士介绍,在微信上,公司人事告知了其不能继续工作的理由,同时也让她尽快找“下家”。虽然,她一再提出,设计不符合新领导的预期主要是没有适应新风格的时间,太过仓促,但从人事的文字表述中不难看出,解除劳动合同似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8月上旬,公司人事再次微信通知陆女士,称“钉钉上有一个离职申请单,麻烦提交一下。”陆女士只觉得这是协商解除要走的流程,便在忙完手头的工作后,提交了离职单。


很快,时间进入2021年,陆女士多次寻找其他工作机会,均遇到了障碍。“我找了很多工作,但由于听障问题,很难找到合适的。直到找到了浦东新区法律援助中心。”在那里,陆女士将自己的遭遇一五一十地写了出来,也是那时候,她刚刚明白,任何一家公司对于员工的劳动合同解除都需要依据,她的情况即便不胜任工作的理由成立,也需要经过调岗或培训,进而再考核的程序,没有这些步骤,公司的解除行为涉嫌违法。然而,公司非常巧妙地利用陆女士不了解劳动法的劣势,让其在钉钉上直接递交了离职单,这就等于陆女士主动辞职,解除劳动合同,不仅丢了工作,还可能无法获得违法解除的赔偿。法律工作者的一番解释,陆女士并未完全明白,但她意识到了,自己可能被侵权了。于是,在法律工作者的推荐下,她来到公司所在的南码头路街道总工会,寻求帮助。


2023年4月的一天,在南码头路街道总工会的会议室内,法援律师杨西陆正在与陆女士讨论案情。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张白纸一支笔、一部手机,这是两人交流的最主要的工具。整个会议室内出奇地安静,只有滴滴答答键盘的敲击声和沙沙沙的写字声。


通过杨律师,记者了解到,这是他们第一次面对面地“商讨”案情,而此时距离陆女士离开公司已经过去了近两年。受疫情影响,有听说障碍的陆女士与外界几乎处于完全隔绝的状态,没有渠道寻求帮助,也无法向仲裁院、法院提请主张,时间就这么一拖再拖地到了现在。“要不是疫情,她现在才提出要求企业赔偿,很可能早就过了时效。”


杨律师说,由于陆女士有听说障碍,对于劳动法律知识的获得受限,这导致她在遭遇解除时,无法第一时间对自己是否遭遇侵权进行判断,做不了不利于自己的行为,同时,与人之间几乎没有沟通也让她无法及时获得法律救济,事情就朝着并不利于她的方向发展下去了。


在杨律师与陆女士沟通案情的间隙,记者与南码头路街道总工会专职副主席宋琳聊了聊,得知,陆女士此案的胜算不大,但从关爱残疾职工的角度出发,无论是工会还是法援律师,都会竭尽所能,在为其提供法律援助的同时,也借助工会的就业援助功能,为其留意就业机会。


企业人事与陆女士沟通离职事宜基本依靠微信。




摄 影:李轶捷
责任编辑:陈恒杨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突发疾病缺席庭审,按撤回处理后该...

劳动仲裁申请撤回后,还能再次申请...

记错开庭时间被视为撤诉,再次申请...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