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赋能,跨界融合:新时代大国工匠的技能新特质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孙岩,邹卫民 发布时间:2023-06-23 13:00

摘要: 高技能人才特别是大国工匠的技能特质正在从“熟能生巧、巧能生精”转变为“技术赋能、跨界融合”。

当前,我国已经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人才。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孪生、元宇宙等新技术逐渐进入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高技能人才特别是大国工匠的技能特质正在从“熟能生巧、巧能生精”转变为“技术赋能、跨界融合”。这一技能特质转变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推动前沿技术在产业领域的落地应用和融合创新,大国工匠已经成为联接技术创新与生产实践的核心劳动要素。


前沿技术落地的“嫁接者”


如何实现前沿技术的应用落地是当前困扰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共同难题,这种现象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技术领域尤为突出。对于企业来说,新技术代表产业前沿发展的趋势方向,如果不能因地制宜地开发应用场景,只是生搬硬套,则很难实现技术对现实的赋能。在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大国工匠的主要角色就是实现前沿技术应用落地的“嫁接者”,通过引入前沿技术来破解产业界的痛点问题,在落地场景中验证新技术的可行性,形成技术与应用的有效互动。


开发前沿技术应用场景的实践价值在于,通过将前沿技术落地转化为生产力。核心技术的关键突破在技术发展上可能只是很小的变化,但在落地场景的实践运用中可以增加十几倍乃至几十倍的效能。高技能人才的可贵之处不在于突破核心技术,而是在于为产业界的痛点、难点问题找到了核心技术的最佳实践运用场景。例如,将智能技术正在引入水、电、煤等公用事业领域,但不同行业在应用场景选择上存在着差异,电力企业重点推进智能电网建设,保证电网系统系统能够按需调配输电量,燃气行业的建设重点是智能表具系统,减少人员入户实现远程抄表,水务行业关注的是数字孪生水厂建设,通过数字仿真技术测算调整供水管道的压强。


一项前沿技术要想掀起真正的技术浪潮,不仅要在理论方面取得突破,还需要创造出坚实的产业根基和实用价值。以近期大火的ChatGPT为例,在云计算成为稳定的基础设施背景下,学术界与产业界已经开始向智能化迈进,在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引入智能技术。高技能人才与学术研究专家共同协商攻克实践中的难题,大大提高前沿技术在产业领域的应用率。随着双方合作持续深入,高技能人才特别是大国工匠的专业优势将逐渐凸显,他们能够更加清晰地知道技术应用的核心问题,既能利用自身经验来判断落地新技术的可行性,也能利用新知识来验证实践经验的正确性,进而为前沿技术的蓬勃发展提供实践场域。


技术解决方案的“探索者”


流程优化是企业转化吸收新技术过程中必然经历的阶段。企业引进新技术的目的就是优化流程、提升效率以及挖掘新的发展机遇,新技术路径既是对现有技术体系的补充,也是创新发展的融合力量。对企业来说,技术路径的选择必须能够优化流程,是最优解而不是原有技术的惯性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高技能人才特别是大国工匠担负着帮助企业寻找技术流程最优解的任务,做出兼顾企业现状与技术发展前沿的理想选择。


以技术手段优化流程的现实意义在于,形成适合企业的专用性技术解决方案。前沿技术的原创性成果通常都由技术供给方掌握,但对于提供应用场景的企业来说,最重要的工作是通过流程优化获得适合本企业的解决方案。高技能人才的作用发挥就在于将通用性技术优化为本企业所需要的技术方案,将技术、设备真正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例如,电站设备制造商提供的是适合各类生产条件的通用型产品,发电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地理位置、原料情况、工人配置对设备进行调试,进而达到最适合企业的状态。这些流程优化工作也不是原始创新,而是企业将新技术、新设备整合到现有体系中的必经环节,高技能人才尤其是技能领军人才通常要承担技术攻关重任。


传统企业中流程繁琐、效率低下的问题正逐渐被新技术的应用所解决。例如,人工智能的应用可以大大降低人力审核的时间,并能够精准识别异常情况,提升企业的安全性和可信度。在技术驱动业务流程优化的过程中,高技能人才是新技术的运用者与实施人,也是优化流程的操盘手与实践者。高技能人才尤其是大国工匠的技能特长决定着他们更能够从企业的需求出发,利用企业专用性技能攻克技术难点,取得适合企业需要的技术解决方案。


新技术再创新的“操盘手”


推动技术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十分复杂,人才在其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经验表明,要做好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乃至再创新,高技能人才特别是大国工匠不可或缺。高技能人才是技术转化为现实应用中的关键性人才,是推动新技术产业化、创新成果落地、企业转化技术再创新的桥梁和纽带。


技术进步不仅是通用技术的创新突破,还是技术创新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技术创新的真正价值在于其在经济社会中得到实际应用,通过转化、应用乃至再创新成为各行各业的专用技术。例如,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技术科学,本身只是模拟人类思考的信息处理技术,唯有在深度赋能制造、物流、交通等产业后才能推动智能化升级,进而出现灯塔工厂、无人驾驶、智能交通等新的应用场景。技术的再开发和再创新过程中,高技能人才特别是大国工匠具有独特的专业优势,他们了解一线生产经营的情况,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实操能力,善于利用知识、技术、技能做出专业判断,在技术转化过程中开展实用新型、流程重构等研发再创新工作。


技术转化的主要对象是技术,具有链条长、风险大、不确定等特点,有些技术甚至看不见、摸不着,技术转化远比想象的难。如同“冰山理论”描述的那样,技术转化过程中看得见的难点、痛点有时或许只是冰山一角,最大的困难或许还在海面之下。解决这些困难,不仅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科学研究和实验开发,也需要高技能人才尤其是大国工匠的实践检验和改造优化。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已经成为产业数字化的基础设施,但这些技术在不同行业中的应用都需要行业内人才进行技术再开发和流程优化,以适应本行业的实践应用。实践中,高技能人才在学习新技术的过程中,已经从技能操作人员,转变成为技术技能人才,能够利用设备调试、系统开发、重编程序进行实践性技术应用创新,促进新技术与企业需求的紧密集合。


摄 影:展翔
责任编辑:朱兰英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