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程款怎么也盼不来,工程中易发生意外伤害,想找监察部门帮忙讨钱,结果却发现自己没有劳动关系……有这么一群人,与建筑工人的用工形式雷同,还承担着相似的风险,却并不属于建筑业行规的保护对象,他们是装修工人,他们的劳动报酬受制于工程进度,也时常陷入维权无门的窘境,他们,正在成为投诉群体中的又一大“主力”。
投诉案例:施工款项迟迟盼不到
去年下半年,本报接到一名自称吴先生的投诉,据他反映,他和几名工友在奉贤区一家KTV做装修工程,找他们干活的是一家装饰公司的老板。当时老板只说工程结束,工钱一并结算,出于之前的信任,吴先生也并没有过多怀疑。在该装饰公司老板的要求下,吴先生又从过去一起合作的几个工友中找了油漆工、木工、水电工先后入驻该装修工程,经过几个月的时间,工程基本进入收尾阶段。此时,吴先生代表工友联络装饰公司老板,询问工钱大约什么时候结算,但是等了好几天都没有回复,有些着急的吴先生电话联络老板,可是电话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状态,此后,有工友陆续找到装饰公司的地址,这才发现,公司早在几个星期前就大门紧闭、无人办公了。情急之下,吴先生找到KTV,希望通过他们找到装饰公司老板,但是苦于没有任何书面证据,KTV也无法提供实质性帮助。
“因为我们没有书面证据,KTV老板说我们连打官司都很难打赢,而且他说,在工程即将结束的时候,所有工程款项都已经结算给装饰公司的老板了,从他的角度上来说,已经不欠任何人钱了。”
无独有偶,跟着北京一家建筑装饰公司做油漆工的周先生也反映了类似问题。周先生是被工友叫到一个楼盘装修工程中的,他只知道承接这个工程的公司是来自北京的,和公司之间从未打过任何交道,但是工程上的人都以为他们是这家装饰公司的人。周先生辛辛苦苦干了8个多月,每个月只有一些餐费,其余工钱一分钱没拿到,更糟心的是,在一次开工过程中,周先生意外拌倒,造成趾骨骨折,需要休养,这一下,周先生彻底没了方向,“工程还没结束,钱也没拿到,现在人还伤了,都不知道算不算工伤,真的是人才两空”。
与吴先生、周先生相比,之后陆续电话来访的张先生、杨先生、顾先生等则显得更为无助。电话中,他们所能提供的信息仅仅是在某个项目中具体负责的工种,有的尚能说出小包工头的姓名电话,有的施工地点也只能含糊地表达为某区和某区的交界处,让人颇为无奈。
据统计,本报今年共计接待劳权争议信访件202件,在涉及劳动报酬信访件中,来自装修工程项目的18件,占劳动报酬投诉中的31%,且有逐年递增的态势。此类信访件几乎均为集体性争议,涉及金额较大,由于劳动关系的认定等问题,纠纷化解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