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全国首例直播电商“职业弹幕人”案件曝光,隐藏在网络流量背后的这一群体再次进入公众视野。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浪潮中,诸如“弹幕人”“刷单人”“游戏代练”等特殊的“数字零工”,游走在灰色地带,他们被冠以“职业”的名义,却在实际可能违法的从业过程中面临着多重风险:经济纠纷、诈骗,严重的甚至涉及刑事案件……这些风险不仅威胁着他们的个人权益,更可能让他们陷入法律与生活的双重困境。
“职业弹幕人”全国首案
“雇主”强推违法任务
以“职业水军”虚构减肥奇迹,用批量刷评制造消费陷阱。近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对北京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出10万元罚单,成为查办全国市场监管领域直播电商“职业弹幕人”首案。
这一案件,也让“职业弹幕人”这一灰色产业从业者浮出水面。“职业弹幕人”是指通过操控虚假账号或者雇佣网络水军,在直播、短视频等互动场景中批量发布预设话术评论,虚构产品功效、用户评价或交易数据,以达到欺骗或者误导消费者、制造虚假流量目的的黑灰产从业者。其行为本质是通过技术手段伪造市场反馈,干扰正常商业竞争秩序,是传统货架电商刷单炒信在直播电商领域的变种。
在该案中,公司自2024年5月16日起从第三人处购买直播间增加人气、编造用户评价等服务。在直播中通过第三人控制的数十个虚假用户对其销售的产品作出引人误解的虚假评价,运用编造的话术,虚构产品效果。最终,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认定该公司违反《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等规定,对该公司给予罚款10万元的行政处罚。对提供刷屏服务的第三人,将相关线索向公安机关进行了移送。
本案首次将“直播刷评”行为纳入“编造用户评价”的执法框架,为同类案件提供法律适用范本,警示广大网络交易经营者应当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不得通过机器或人工方式刷榜、刷量、控评,营造虚假流量,扰乱市场竞争秩序。而对于参与其中的数字零工而言,他们在不知情或被迫的情况下,成为了违法行为的实施者。
对此,上海徐松婷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季雨苇提醒,当弹幕从观众互动蜕变为职业工具,劳动者也要警惕是否会在从业的过程中触碰法律红线。
“如果劳动者被所谓的报酬所诱惑,主动配合商家从事‘职业弹幕人’的工作,可能会涉及相关的法律责任。”季雨苇提醒,从民事角度来看,如果有消费者因为弹幕的误导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产生损失的,有权要求职业弹幕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她进一步提醒,如果在弹幕中,作为水军去攻击一些真实用户的真实产品体验,若弹幕内容含有侮辱、诽谤性言论,或侵犯他人隐私的,还可能需承担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损害等民事责任。
“如果组织人员专门接单做‘职业弹幕人’,或者用技术手段刷评,还会涉及涉嫌非法经营罪。”季雨苇解释,非法经营罪的立案标准中有一条非法经营信息服务,即以营利为目的,通过信息网络有偿提供删除信息服务,或明知是虚假信息,通过信息网络有偿提供发布信息等服务,违法所获数额在2万元以上的。“安徽省亳州市公安局高新区分局就成功打掉了一个非法经营犯罪团伙,他们披着商贸公司的外衣,购买手机搭建机房,组织‘刷手’,为某平台电商提供跟播互动,从中获利。”
同时,季雨苇也提醒,对于商家而言,雇佣“职业弹幕人”同样具有风险。“商家可能面临如全国首案一样,因雇佣职业弹幕人发送虚假用户评价,欺骗、误导消费者,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和《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属于编造用户评价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受到行政处罚,最高可能面临200万元的罚款。
刷单被套个人信息平台倒卖兼职人隐私
所谓的“职业弹幕人”“刷单人”,其完成任务的第一步,通常都是注册网络平台。在注册与承接任务时,往往需要提供大量个人信息,包括身份证号、银行卡号、联系方式等。部分不良平台或雇主可能会将这些信息用于非法目的,或者因平台信息安全措施不到位,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在江苏南通就发生过一起真实案例,赵某等3人专门成立公司,以“App拉新”兼职为幌子,招募急于找工作的刷单人员。他们承诺下载正版软件完成实名认证即可获得报酬,并签署协议保证不泄露个人信息。但实际上,他们将兼职人员实名认证后的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等身份信息传播给他人,用于非法获利。经南通开发区检察院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法院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判处赵某等3人三年六个月至六个月不等有期徒刑,各并处罚金,同时判决其承担17万余元的民事赔偿责任。
季雨苇告诉记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原则,不得过度收集个人信息。在数字零工的场景中,平台有责任保障从业人员的信息安全,采取加密、访问控制等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防止信息泄露、篡改、丢失。然而,现实中一些小型平台或不正规的雇主,可能为了降低成本,忽视信息安全保护,使得兼职人员的个人信息处于危险境地。一旦个人信息泄露,可能面临诈骗、骚扰电话、身份被盗用等问题,给其生活和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游戏代练被欠报酬多日努力付诸东流
与正规就业建立传统劳动关系不同,常在灰色地带游走的平台和从业者往往并不在意或争取到权益,很少会签订正式协议,报酬结算方式等均是口头约定。这就导致在实际操作中,时常发生“卖力干活多日,最终报酬被欠”的情况。
记者梳理发现,许多游戏代练就有不少类似遭遇。他们往往通过电商购物平台进行交易,但有部分买家在代练完成任务后,常常通过申请退款等手段,拖欠代练应得的报酬。同时,由于代练任务的完成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如未完成约定任务、违规代练导致游戏账号被封等,因此产生的纠纷屡见不鲜。即使在一些专门提供代练服务的网络平台,类似的争议也有发生,例如,平台以“号主练度低”等为由,扣除代练报酬。
季雨苇认为,代练行为的法律性质通常被认定为劳务或承揽关系。“在一起法院判决的某合同纠纷案中明确,法院在某合同纠纷中明确,代练合同以完成特定游戏段位为标的,属于承揽关系,若成果存在瑕疵,如账号因违规被封,可减少报酬。但若平台对代练者实施考勤、任务分配等管理,可能构成事实劳动关系。”
“游戏代练的风险还在于,代练行为属于不正当游戏竞争行为。”她认为,如果代练协议违反游戏用户协议,例如禁止账号共享,可能被认定无效。“今年2月山东高法公布的一则案例中,由于代练使用外挂导致原告账号被封5年,代练行为也是游戏公司明确禁止的行为,最终,经法院调解,要求代练者返还代练费,赔偿原告损失。”
季雨苇提醒,当下正值就业季,年轻人易被“新潮的就业方式”“易上手”“高报酬”等表象吸引,将“弹幕人”“游戏代练”等视为长期谋生的职业选择。事实上,这些看起来的美好,暗藏法律隐患、隐私泄露和权益受损等多重危机。“劳动的价值从来不止于短期报酬,更在于通过正规渠道获得的权益保障、技能成长与职业安全感。年轻人在选择职业时,应擦亮双眼,主动远离涉嫌违规的平台和任务,优先选择合规经营、权益保障清晰的就业方式,在合法合规的框架下实现个人价值,这才是对自身未来最负责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