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正式出台,明确从2025年1月1日起,每个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每年可以申领3600元的真金白银补贴,传递出国家鼓励生育、减轻家庭负担的信号。据悉,中央财政今年安排90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通过线上信息管理系统与线下渠道相结合的申领方式,力求实现便民利民的目标。目前,各地已完成系统建设,正在进行最后的全流程测试,预计8月下旬将陆续开放申请通道。
然而,在政策红利落地初期,我们既要看到制度设计的温暖,也要关注政策执行中可能面临的现实挑战。其中,需警惕的是:新政尚未正式实施,不少蹭热度的情况已有显现,甚至,福建、云南等地近期出现了假冒“育儿补贴申领”的诈骗案例。不法分子通过伪造政府网站、群发虚假短信等方式,诱导群众点击钓鱼链接。这些骗术虽然老套,但搭上了政策的“班车”后更具迷惑性。对此,公安部门已及时发布预警,提醒公众认准官方渠道,同时,有必要再次重申,目前,各地均尚未开通线上申领育儿补贴渠道。按照工作计划,各地将在8月下旬陆续开放育儿补贴申领,8月31日之前各地全面开放育儿补贴的申领。
另外,政策落地并不简单止步于经济补贴,现实中推动育儿假的落地也同样重要。此前,广东东莞某科技公司员工陈某的案例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这位父亲因未满6个月的幼儿住院,申请育儿假却未获批准,即便改请事假并提交住院证明,仍遭拒绝,最终还被公司以旷工为由解雇。值得欣慰的是,法院最终判决公司支付22.8万元赔偿金,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此案例说明,在推进生育支持政策时,保障劳动者的育儿权益同样重要。一些用人单位对员工育儿需求仍存在认识偏差,有的认为育儿假会影响工作效率,更有甚者还将员工家庭责任与企业利益对立起来。事实上,这些观念亟需转变,只有平衡好企业经营与员工权益,才能真正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从育儿假到育儿补贴保障,这一系列政策构成了一张逐步完善的生育支持网络,但要让好政策真正发挥实效,还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政府部门需要做好政策宣传解读,确保申领流程透明便捷;用人单位应当转变观念,依法保障员工育儿权益;每个家庭也要提高警惕,防范借政策之名行诈骗之实。
文/朱兰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