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在朋友圈刷屏的《陕西北路》与《江宁路》之后,由静安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资助的三部“上海·路”系列纪录片《张园》、《常德路》、《巨鹿路》陆续启动摄制。为何一部部文化大片、一场场文化大戏、一顿顿文化大餐能在静安诞生?静安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是“助”造上海文化高地的坚实后盾。
为百年历史马路拍宣传片
陕西北路上的太平花园、马勒别墅、西摩会堂、荣宅、宋氏花园、上海大学遗址、许崇智住宅;江宁路上的中共中央秘书处机关旧址、观渡庐、美琪大戏院、大华饭店、新仙林舞厅、梅龙镇酒店等等……两部高质量的人文纪录片《陕西北路》《江宁路》获得好评,纪录片通过逾百位人物采访、电影质感的画面镜头、珍贵丰富的史料重现,让人们认识了这两条位于静安区的百年老马路蕴藏的历史人文内涵。这一系列记录片正是静安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2018年扶植的重点项目。
据了解,为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静安区正在致力于打造“最国际、最上海”的文化强区,静安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正是“助”造文化强区最有力的法宝,“政府主导、内容主流、市民主场”,每年扶持的项目40-50个左右,这些项目包括戏剧、音乐、舞台艺术、文学出版、美术出版等文艺创作项目,也包括品牌节展、发布、交流等公共文化活动项目。静安“助”造鼓励文化“大片、大戏、大餐”在静安首创、首演、首发、首展,扩大上海文化高地的影响力。
助老克勒们打开“克勒门”
在静安生活和工作的文化名人越来越多。今年春节前,静安区文旅局邀请静安的文化名人搞了一次座谈会,作曲家陈钢、作家赵丽宏等180多人济济一堂。有人问“静安有什么”,上海大学音乐学院院长王勇很快应答,“我们有人,这一屋子的人,就是静安最大的宝藏。”比如,最早由著名作曲家陈钢和已故作家程乃珊发起的,以传播海派文化为特色的“克勒门文化沙龙”,每月在上海国际贵都大酒店举办文化沙龙,秦怡、白先勇、梁波罗、陈逸鸣、谭元元、淳子、童自荣等越来越多的文化名人汇聚到这里。
如今在静安“助”造的资助下,老克勒的“克勒门”越开越大,让海派文化进学校、进企业、进楼宇、进社区,影响了更多的人来爱这座城市。
老克勒们有了文化沙龙,网友们也有属于他们的阵地。在陕西北路的网文讲坛每个月举办一期,成了国内知名网络作家与读者见面交流、与各领域专家跨界互动的文化平台。众多粉丝百万的大神级作家,如血红、天蚕土豆、洛水、骷髅精灵、树下野狐、闲听落花、MS芙子、傅啸尘、府天、君天、枯玄、小狐濡尾、大地风车、卓牧闲等等;文坛新生代高人气作家蔡骏、张晓晗、哥舒意、王侃瑜等;热播剧编剧陶俊、水泡、楚惜刀等都做客过网文讲坛。通过网络直播,每一期讲坛都能斩获数十万人次以上的点击量,成为静安区名副其实的“上海文化高地”金字招牌。
三年累计资助文化项目120个
据了解,三年来,静安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共收到申报项目249个,涉及申报主体201家,累计资助文化项目120个。
通过公示获得2019年静安区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名录中,一批运作成熟、具有品牌影响力的项目依然在列:如曹鹏和曹小夏父女创立的帮助自闭症儿童的“天使知音沙龙”音乐普及项目;庆祝建国70周年的“大庆之年看静安”全区巡展、“静安老照片艺术装置”(解放报业)令人期待;立足打造“静安文化”辐射区域人群的项目各有特色,如北站社区“戏剧文化艺术节”、大宁剧院“尚艺雅集”等跨文化展演、海上摄影文化促进会“用相机温暖人心”、彭浦镇“彭浦追梦、光影随行”等项目;此外,新近来到静安的民生美术馆、英迪格酒店紫贝壳沙龙、上海音乐学院“城市临响空间”等项目也因策划新颖获得文化基金支持。
静安区宣传部副部长,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党委副书记、局长陈宏表示,“通过静安‘助’造,扶持培育好一批名人、名品、名居、名剧,聚人气、聚名气,重点打造有静安特质、静安首创、静安独制的上海文化高地品牌,用好用足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资源,真正成为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核心区的一块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