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的上海是火热的,与空气一起升温的还有文化演出市场。日前,记者从多个剧场获悉,7月以来,“红色文艺”正在申城持续升温,评弹、民乐、舞蹈、交响陆续上演,为火热的文化市场带来了更多元的形态。《永不消逝的电波》、海上升民乐等纷纷开启百场驻场演出,更是为上海文化舞台的兴旺添了一把火。
评弹、舞蹈、交响应有尽有
多元形态让文化纳凉多个好去处
正在举行的上海夏季音乐节,红色无疑是MISA里一抹靓丽的光。从95岁高龄的曹鹏登台,挥舞出经典旋律《红旗颂》;到95名学生组成节日乐队,齐声奏响父辈的《父辈》;再到稚嫩童声清唱高歌低吟,在《红梅赞》《十送红军》的旋律里把歌声献给党,上交音乐厅里场场爆满的座位和掌声,成为了这座城市文化市场火热程度的一个缩影。
不仅音乐火热,在国际舞蹈中心大剧场的舞台上,红色题材作品的演绎也从未间断过,今年更是以红色为底色。七月开始,用舞蹈传承黄河精神的《黄河》、歌颂延安精神的上芭原创舞剧《宝塔山》、追忆革命烈士过往的《我的名字叫丁香》,以及战火背景下展现民族气节的《沙湾往事》都将陆续登台,带领观众在舞蹈中追述理想和信仰。
与此同时,在天蟾逸夫舞台,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由上海评弹团出品的原创中篇评弹《战·无硝烟》在经历了半年的创排后也将在7月底首次与观众见面。该作品将围绕没有硝烟的“红色金融”战场,将革命史料之实与评弹之韵、金融之味相结合,以评弹的艺术形式将惊心动魄的“银元之战”“米棉之战”搬上舞台。
此外,在上海音乐厅、上海大剧院、美琪大戏院等地也不乏“红色文艺”的身影。大银幕上更是如此,上海出品的电影《1921》票房突破4亿,不少影院还特别推出了红色经典电影展映,这些都让申城市民的夏日文化生活多了一份选择,也让文化纳凉多了一个好去处。
增强城市文化标识度
民乐、电波纷纷开启驻场模式
当然,除了演出类型丰富多样,质和量的供给还要同时跟上。7月以来,部分“上海出品”的经典文艺之作就纷纷开启了全新的驻场模式。7月16日晚,上海美琪大戏院率先迎来了上海歌舞团的现象级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
这部红色舞剧自问世以来,至今已经巡演了259场,创造了当代中国舞台艺术界罕见的“电波现象”。而根据其中的片段改编的精彩舞段《晨光曲》在亮相央视春晚后,更是惊艳了全国。近年来,这部作品无论走到哪里几乎都是一票难求,观众中更是不乏乘坐高铁和飞机追剧的“铁粉”。
为了让更多观众欣赏到优质的演出,同时增强上海文化的标识度,上海歌舞团与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携手探索驻场新模式。7月16日起,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和《朱鹮》将陆续入驻美琪大戏院,在6个月时间里带来百场演出。
而除了舞剧,爱好民乐的听众也有机会大饱耳福了。记者从上海民族乐团获悉,依托“场团融合”提供的广阔平台,乐团近年来着力打造的音乐品牌“海上生民乐”也即将入驻具有90多年历史的地标性建筑上海音乐厅,同样在一年时间里开启100场驻场演出,让申城的乐迷们月月有音乐相伴。
好的驻场演出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名片,将提升一座城市的软实力!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总裁马晨骋表示,“希望通过分阶段驻演、多剧场常演,实现久久为功,打造出彰显海派文化、体现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新品牌。以后大家一提到‘电波’和‘朱鹮’驻演,就联想到上海。”
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也坚信,经过百场驻场演出后,海派民乐一定会具备更强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不仅惠及申城市民,也将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打卡”,助力文旅融合,为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