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AI大战人类作曲家,谁更胜一筹?是好帮手还是抢饭碗?记者对话钢琴演奏家和音频算法工程师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马亚会 发布时间:2024-03-17 19:08

摘要: 当AI大战人类作曲家,谁才是真正的音乐之神?

给AI一个文本指令“风平浪静的海面”,短短1分钟内就可以自动生成两段20秒的旋律。与此同时,作曲家朱序芝也在钢琴边落座,并在AI“思考”的时间里即兴弹奏了一段悠扬的音乐。让人惊讶的是,对于这个“命题作业”,AI和人类交出的答卷竟出奇相似。


这一幕就发生在刚刚开幕的“数字缪斯——2024音乐科技融创节”上。3月16日,青年作曲家、钢琴演奏家朱序芝和音频算法工程师高月洁亮相上海音乐厅,分别以即兴人工作曲和操作系统AI作曲的方式,现场展开了多轮PK大战,令人惊喜而震撼。


即兴命题创作,人类作曲家反应更快


作为21世纪最具开创性的技术,AI不但进入了创意产业,并且在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尤其是近年来,当ChatGPT、Sora等人工智能大模型层出不穷,AI究竟在艺术创作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与人类作曲家直面PK,谁会更胜一筹?这些都成为大众既关心又好奇的热门话题。


2024音乐科技融创节也应运而生。当AI大战人类作曲家,谁才是真正的音乐之神?为了解答观众的疑惑,上海音乐厅特别举办了一场“音乐黑科技”工作坊。


记者在现场看到,活动当天,青年钢琴演奏家朱序芝和音频算法工程师高月洁分别作为人类和AI的代表出战,现场观众则作为考官随机给出文字、图片、音符等内容进行“命题作业”,双方就此展开了多轮PK。


一边是纯粹靠脑力即兴创作主题音乐片段的朱序芝,一边是被高月洁“投喂”了指定内容的AI作曲家。记者注意到,每轮对战,朱序芝的反应都更快一些,观众席上题目一出,短短几秒钟里,他就能在钢琴前完成一段主题演奏,而此时,大屏幕上的AI还在“思考”中。


数字缪斯——2024音乐科技融创节海报。上海音乐厅供图


不过,虽然速度稍逊一筹,但AI作曲家还是能在1分钟内完成作业,并给出多个不同的答案。当天,高月洁就向观众展示了多个AI软键,如MusicFx、 ChatMusician等,这些都是目前国内外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在音乐领域的应用,令人耳目一新。她还通过一些有趣的实例分享向观众展示了包括算法作曲、音频分离、虚拟歌姬等AI音乐实践,打开了观众的想象之门,也让身为人类作曲家的朱序芝惊讶不已。


AI坐拥多项“超能力”,是对手也是朋友


“在今天的工作坊之前,我对AI一直是保持警惕的,既好奇又担忧。但是亲历过这场作曲大战后,我觉得AI既是对手又是朋友。”朱序芝告诉记者,随着科技的进步,AI作曲家拥有了许多“超能力”,比如当天的工作坊中,AI就展示了非常困难的四部和声写作,这让它可以短时间内创作出极具巴赫风格的音乐,AI还能完成不同曲风作品的改编和续写,这些都令人惊喜。人工智能的学习速度让人类无法匹敌,比如AI能够以每分钟20多万首曲目的量进行深度学习训练,这一点人类是远远达不到的。


不过,朱序芝也发现,AI毕竟是机器,和人类相比仍有许多差距,甚至“硬伤”。比如AI作曲家对人类情绪、情感的理解就不够充分,当他们演奏同一首作品时,AI和人类演奏家表演出来的效果仍有很大的差距。


高月洁也承认,尽管当天活动的主题是AI大战人类作曲家,但事实上,当前AI并未达到可以与人类作曲家同台PK的水准。“基于大数据的训练,AI掌握了丰富的声音和乐谱,但从专业的角度与人类优秀作曲家相比,AI还不够成熟,就像今天表演时,系统突然出现bug罢工了5分钟。”高月洁笑称,或许是AI自动“投降”了。


不过,高月洁也表示,“我们作为AI研发设计师,在创造一个工具的时候,最初的目的也并非战胜人类,而是希望它能够更好地帮助人类。比如AI作曲家,它的高效不可否认,我们希望能够借助这一优势,帮助创作者提高产能,提高创作动力,加快灵感转化为现实的速度,但这个灵感本身仍然不可替代地来自人类音乐家本人。”高月洁说。


音频算法工程师高月洁在讲述AI作曲。上海音乐厅供图


【对话】


AI如何创作出更好听的音乐?AI作曲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AI会不会抢了人类作曲家的饭碗?针对这些话题,记者和当天活动的对战双方展开了一场对话。


问:AI如何创作出更好听的音乐?


高:数据是人工智能的“血液”,数据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人工智能的训练结果。比如古典音乐一直被视为高级的情感艺术,AI作曲要想延续莫扎特、贝多芬、巴赫等伟大作曲家的创作,可以通过深度学习几万首交响音乐,就能实现在几分钟内完成古典旋律创作的任务。


朱:这次工作坊让我非常吃惊的是,好几次PK,AI和我针对同一命题选择的音乐风格、旋律基调都是非常相似的。这说明AI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已经很高,但同时,我也一直希望能听到AI创作出来一个让人想象不到的瞬间,遗憾的是始终没有。


或许这也是人类作曲家不可被替代的部分,就是AI对人类情绪、情感的理解还不充分。每一位演奏家对同一部作品的演绎,每次都是独一无二的。曲子里不知何时就会出现触动人心的一秒,你不知道为什么,但就是会被它打动,而AI做不到。


从技术上来看,这是非常大的挑战,对艺术创作领域来说,这也是最值得警惕的地方。当有一天,AI可以理解情绪后,相信一定会对音乐行业带来更大的冲击,AI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将更加优质。


钢琴演奏家朱序芝(右)和音频算法工程师高月洁。劳动报记者马亚会 摄影


问:AI作曲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朱:从AI如何理解音乐的前期流程来看,听声音、读乐谱等等,这些学习步骤和人类是非常相似的,我们在小时候也要进行海量的音乐知识积累。只不过,AI在速度、效率和精准度上是远超人类的。这意味着它可以在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的音乐风格,而人类音乐家在演奏时往往有自己擅长的某一种或几种曲风,很难做到“全面开花”。


从这一点来看,人工智能的创作方式可以更加因人而异,甚至就因人当下的心情、当下想要的东西进行创作,更好地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


同时,AI和数字技术也给人类作曲家和表演者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前沿性和趣味性。因为它改变着传统的经典的作曲模式,让音乐可以融入更多交叉学科的元素,这也对人类创作者和表演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更加强调跨学科的高质量合作。


问:AI音乐创作会不会占据更多市场,抢了艺术家的饭碗?


高:有人曾经问过我,AI能写出比人类更好的音乐吗?我的回答是,如果忽视现实,只从理想主义的角度出发,成熟的人工智能创作系统应该可以把音乐质量做到等同人类专业音乐家的水平。这样的结果是AI可以淘汰一批不是非常专业的艺术家以及一些功能性的音乐作品。


但从今天的对战以及当下AI的现实发展情况来看,人工智能创作的音乐,无论是从技术成熟度,还是情感深度表达上,都还没办法和成熟的人类作曲家相比,尤其是纯粹音乐作品领域,比如交响乐、室内乐等。所以AI不能在创作上完全替代人类,尤其是那些有着很大成就的高水平艺术家。


头图为AI和人类作曲家正在PK即兴音乐创作。上海音乐厅供图


责任编辑:王卫朋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上海音乐厅摆擂台,AI大战人类作...

“技”“艺”双全!上海民族乐团牵...

视频|AI肖像明信片,让运动员带...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