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手举不起来,腰也疼得躺了两个多月,现在每天在健身房待3小时,手臂能灵活活动,安眠药也停了一年多!”在杨浦区大桥街道长者运动健康之家,74岁的金国芬老人一边在器材上活动,一边笑着说起锻炼带来的改变。
截至2024年底,上海已建成174家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实现16个区全覆盖。在重阳节来临之际,记者走访多家老年人专属健身房发现,金国芬这样的蜕变并非孤例,从身体康复到社交破冰,从孤独度日到充实欢愉,这些长者用汗水解锁了长寿生活的幸福密码。
免费或低价,他们有了专属天地
“这个律动机专门缓解腰椎不适,红外线灯能取暖促进血液循环,沙发床累了还能抖一抖放松——这些器材都是为我们老年人量身定做的!”69岁的陈海强熟练地操作着健身设备,言语间满是认可。作为拥有4年健身经验的老会员,他最看重这里器材的“适配性”。
律动沙发很受老年人欢迎。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
陈海强曾是某知名品牌商业健身房的会员,该品牌5年前关停,他转投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商业健身房以无氧运动为主,器材对老年人不够友好,这里的律动机、按摩床、乒乓球桌,每一样都踩在我们的需求点上。”他患有高血压,过去血压高达180-190mmHg,如今通过每日锻炼配合药物,血压稳定在130mmHg左右,腰椎第三、四节的旧疾也得到显著缓解。
一位老人告诉记者,自己过去也到商业健身房锻炼,但总会遇到长期卡和大金额卡推销,自己和儿女都不放心。从两年前开始,大品牌商业健身房陷入倒闭潮,自己就更不敢去了,长者运动健康之家有政府托底,性价比高,还不用担心倒闭跑路。公园、小区也会有一些健身设施,但风吹日晒的场景,和干净明亮的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完全没法比。
比起相对昂贵的健身会所,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对长者采取免费或者低价收费(99元/月)的服务模式。作为上海体育消费券定点场馆专项扶持项目,长者可以使用30元的助老体育消费券,每月仅需69元即可享受专业运动健康服务。
金国芬在活动身体。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
74岁的金国芬拥有着别人羡慕的“幸福人生”,她和妹妹是双胞胎,自己生下的一对龙凤胎,读书时候是学霸,如今都有一片成功的事业。“我手臂疼,打了9针激素,胖了10斤。去医院看的时候,医保用完了,都是自费,一个肩膀五千元,两个肩膀就是一万元,还是没好,我就不再去医院看了。”金国芬说,从宝山大华社区搬到杨浦大桥街道之后,她发现这里有“老年健身房”,“我反正没事就过来,一待就是一上午,现在手臂已经能灵活抬起。”
器材适配+专业指导,破解老年健身痛点
长者运动健康之家是上海在全国首创、面向老年人的社区多功能健身场所。2016年底,大宁路街道开设全市首家“体养融合”的乐活空间(长者运动健康之家);2021年6月10日,上海市首批“长者运动健康之家”正式揭牌。“十四五”以来,上海市体育局、上海市民政局制定《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建设导则》《关于开展本市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有序推进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建设。预计到2025年底,全市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将达到200家左右。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种“老年专属健身房”的器材配置始终围绕“安全、实用、易操作”原则,没有复杂的重型器械,取而代之的是带心率监测的跑步机、可调节强度的律动机、低冲击的关节训练器等,部分器材还配有扶手和防滑设计。
老人在进行快走锻炼。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
器材适配之外,目前大部分的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已实现智慧化运动管理,每一位老人都会通过AI智能体测一体机获取体测报告,通过小程序生成“运动处方”,在运动健康师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锻炼。截至2024年年底,全市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共建立运动健康档案31149份,较上一年增加12347份。
70岁的戴玉芳回忆,刚来时对部分拉伸器材心存顾虑,“工作人员手把手教我们怎么发力、怎么保护关节,现在我不仅会用所有器材,还能指导新来的朋友”。
根据上海市体育局会同上海体育大学在今年完成的《2024年上海市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发展报告》,在长者运动健康之家锻炼的老年人中,50.92%的老年人反馈心肺功能得到改善;35.04%的老年人反馈肌力水平得到提升;33.06%的老年人反馈身体平衡性得到增强;47.43%的老年人反馈血压改善效果最为明显。
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对老年人身体改善情况。上体大调查数据
裘备其老人70多岁,患有糖尿病,过去久坐导致腿软、膝盖疼、胸闷,“蹲都蹲不下去”。加入健身房后,他每天打半小时乒乓球,再用红外线灯和平衡床辅助锻炼,如今“症状全消失了,血糖控制在8左右,精神头比同龄人好太多”。
69岁的成际强则通过锻炼摆脱了“中年发福”的困扰,“退休时肚子圆滚滚,胆固醇也高,现在体检指标全正常,带孙子爬山、旅游都不觉得累”。
从孤独到欢聚,社交赋能长寿生活
“来,再打一场!前天你拿了第三名,今天可得让我赢回来!”在大桥街道长者运动健康之家的一侧,乒乓球区热闹非凡,戴玉芳和球友们挥拍激战,欢声笑语传遍整个场馆。
喜欢跳国标的戴玉芳打起了乒乓。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
戴玉芳家住“老年健身房”的隔壁,步行5分钟可达。4年前健身房开业,她从跳国标舞转而投身乒乓球运动,如今不仅练就了一手好球技,还加入了健身房乒乓队。“我们队里有十几个男同胞、七八个女同胞,队长经常组织我们去沙家浜、西塘等地旅游,一边打球比赛,一边欣赏风景,心里特别舒畅!”
这种“抱团健身”的氛围,正是许多长者的精神刚需,健身房早已超越“锻炼场所”的单一属性,成为他们社交互动、精神寄托的“老年乐园”。成际强为了方便带孙子,卖掉青浦的房子搬到杨浦区,“虽然房价跌了不少,但能天天来健身房和球友们打球,值了!”
老人专属阵地让大家享受运动之乐。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
健身房也通过丰富的活动凝聚人心。馆长和赛事小组定期组织乒乓球男女单打赛,设置小奖品激励大家参与;逢年过节还会举办茶话会、抽奖活动,让长者们感受到关怀。
健身+医疗+养老,实现三方有机融合
长者健身房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上海对老年健身事业的重视与布局。近年来,上海将“长者健身”纳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重点,通过政策扶持、资源整合、社会参与,构建起覆盖广泛、便捷高效、服务优质的养老健身生态圈。
在政策层面,上海出台《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明确提出“完善老年人健身服务体系,建设一批适老化健身设施,培养专业老年健身指导人才”。在资源整合方面,上海将长者健身房与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等机构联动,实现“健身+医疗+养老”的有机融合。
老年专属器材配有扶手和防滑设计。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
上体大的调查将长期在长者运动健康之家锻炼(≧12个月)居民作为干预组,跟踪研究显示:在65岁以下群体中,干预组居民的医保支出平均下降15.28%,减少1193元。在65岁及以上人群中,干预组居民的医保支出平均下降10.6%,减少1590.90元。
在人才培养方面,上海建立了老年健身指导人才培训体系,通过线上课程、线下实训等方式,培养了一批懂老年人体工学、健康管理、运动康复的专业人才。同时,一大批上海市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也以专业化、服务化、社区化的新姿态,走进市民的日常生活。
如今,这一模式不仅从上海走向全国,已有不少亚洲国家和地区前来学习借鉴。记者采访当天,新加坡一家养老服务机构刚好到访,他们认为,新加坡土地资源紧张,老年健身设施普遍拥挤,“一个教练要管七八台机器,每台器材每人每次只能用30分钟,还得提前电脑预约”。而上海的长者健身房“空间宽敞,器材充足,不用排队等,想练多久练多久”,这种便捷性让他们十分羡慕。
在收费模式上,两地也存在显著差异。新加坡的老年健身服务按年龄、家庭收入、是否独居分层收费,独居无依者可全免,有收入者津贴较少;而上海的长者健身房多为政府背书的半公益性质,收费统一且亲民。
当然,在沪新两地老人交流过程中,也有老人向记者提出建议,目前上海老人健身资源依然存在“分散化”问题,“长者运动健康之家依然网点较少,离得近的居民方便,离得远的居民就享受不到;有些居委会或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有免费器材,但数量少;商业健身房设施全但价格高,且不适合老年人,三者没有形成合力”。
他建议政府能统一规划社区健身资源,加大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布点的同时,商业健身房是否可以对老人适应优惠,并适当留出适合老年人的器材,让老年人真正感受到获得感、幸福感。
头图为老年人在专属机器上锻炼。劳动报记者颜筱依 摄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