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下午,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第二十届群星奖颁奖典礼在重庆举行。上海选送的器乐重奏《海上·云梦》、沪剧小戏《假币真情》、锣鼓书《房东来了》、广场舞《一起跳舞吧!》分获音乐、戏剧、曲艺、广场舞类群星奖,创2016年群星奖改制以来的新高。
四个获奖作品均立足上海地域特色、扎根群众火热生活、浸润真挚情感,体现了群众文艺创作的创新精神和匠人精神,在全国舞台上尽展上海群文风采。
坚持上海特色,不断超越自我
中阮与竹笛的韵调、澳洲笛吉里杜管和打击乐的原始震颤、特雷门琴的吟唱与数字脉冲等有机融合,描绘出风起云涌、云卷云舒的自然景象,浓浓的海派韵味让人回味无穷,这正是器乐重奏《海上·云梦》打动评委的地方。
作曲家孙彬彬虽然才36岁,却已经是第三次斩获“群星奖”。她告诉记者,《海上·云梦》从2023年底启动创作,历经两年时间打磨,克服了许多困难和挑战。比如隔空演奏的特雷门琴,演员需要左手控制音量,右手控制音高,双手像凭空拉二胡一样舞动,通过调整手与乐器之间的距离和位置控制音准音色,难度相当大。没有同类型作品,没有可参考的资料,连演奏员都难找,许多人劝他们放弃,她和艺术辅导石磊还是坚持一点点摸索前行,最终在群星奖终评舞台上脱颖而出。
孙彬彬感慨,创作就是打破自己再往前的过程,痛苦但值得。“未来我们还是要坚持上海特色,将城市的记忆、城市的烟火气融入自己的作品中,结合新的手段来诠释,使作品更具现代感和时代气息。”
怀揣匠心,做戏剧创作的手艺人
《假币真情》作为首次斩获群星奖的上海本土沪剧小戏,讲述了一位智障老人十年间在一家面馆,用自绘的“钱币”买面吃而引发的系列故事。作品灵感来自栾岚导演看到的一个58秒短视频,其中藏着的海派市井的柔软与善意让她将目光投向了“沪剧”。
首次斩获群星奖的沪剧小戏《假币真情》。受访者供图
据了解,这个作品的演员全是来自浦东的居民,大部分是活跃在社区舞台的素人票友,参演之前从未接受过专业训练。11位演员的年龄跨度也比较大,从20岁到70岁的都有。为了更好地呈现作品,整个剧本改了十几次,搬上舞台演出的版本就有3稿完全不同的样式,演员们更是排练了上千次。
浦东新区沪剧非遗传承人严蓉感叹,“细节决定成败,我们导演是‘手艺人’,作品好不好看就要看‘手功’。”值得骄傲的是,在群星奖赛事中,上海唯有戏剧类作品从未缺席过任何一届的奖项,这次再度捍卫了上海群众戏剧创作的荣耀。
持续挖掘新人新作,激发群文活力
除此之外,之前4次止步于复赛的奉贤曲艺,今年也终于带着锣鼓书《房东来了》站上了群星奖终评舞台并一举夺魁。他们用传统锣鼓书讲述年轻人的故事,让古老艺术与当代生活巧妙结合,令人耳目一新。
融合爵士、流行舞与本土文化的广场舞《一起跳舞吧》则通过对沪上白领生活的观察,在年轻的律动中,描绘了一幅活力四射的都市日常景象。全体演员平均年龄只有25岁,是上海获奖团队中最年轻的一组。
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吴鹏宏认为,这届群星奖上海群文创作呈现出一些鲜明的导向,几个获奖作品均深耕本土文化,成为上海地域文化的“活样本”;关注社会现实,敢于碰撞社会热点,体现了群文创作的时代感;创作团队展现出大胆的创新精神,体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开拓精神。
今后上海群文创作将继续坚持讲述身边人身边事,从平凡的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在创作形式上,传统艺术的现代化表达将成为激发群文活力的重要路径。在创作机制上,将继续通过群文创作孵化机制、新人新作展评展演等政策保障,持续挖掘和培养年轻的创作人才,推动群文事业蓬勃发展。
头图为上海获奖作品锣鼓书《房东来了》演出剧照。受访者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