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休假我上班|4小时32道工序熬出鲜香“丁蹄”!过节了,老师傅订单接到手软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黄兴 发布时间:2020-10-04 13:38

摘要: 古法八道育香糯,玉碗盛来琥珀蹄。

国庆长假,沪上各景区游客量屡创新高,远郊古镇备受游客青睐,尤其是上海传统美食,更是人气超高。古法八道育香糯,玉碗盛来琥珀蹄。说起枫泾古镇的美食,不少人马上就能想到闻名遐迩的丁义兴丁蹄。



10月4日,劳动报记者跟随枫泾丁蹄第七代传承人沈云金探访丁蹄制作工厂,一睹入口即化的枫泾丁蹄工厂在节日里热气腾腾的制作场面。


32道工序熬出一口鲜香


穿上消毒防尘服,戴上口罩,全身消毒后,劳动报记者跟着沈云金师傅走进丁蹄生产车间。


刚走进车间,一股浓郁的酱香味扑鼻而来,甚是勾人食欲。只见炉灶上的铁锅里,酱色的丁蹄,包裹着浓郁的汤汁,不断翻滚。沈师傅守在炉灶旁,正仔细打量着丁蹄的火候。“丁蹄制作总共有32道工序,其中最重要的八道精华工序——开蹄、整形、焯水、拔毛、调味、烧制、去骨和包装。”


从业已有38年之久的沈师傅介绍,烧制丁蹄讲究“三旺三文、以文为主”,旺为大火,文即小火,一次需4小时,整个过程考验着师傅们的耐心和诚意。季节不同,烹制时间也略有不同。冬天需要更多时间烧制,夏季可以适当减少时间。


丁蹄烧制用的是原汤,但每次新蹄髈入锅后,再选用特制红晒酱油、优质黄酒以及优质冰糖,另加红枣、枸杞等中药材。大家最常见的是原味丁蹄,即本帮菜浓油赤酱,口味偏甜。如今丁义兴丁蹄还增加了咸味和辣味。


“去骨时动作要快,老道点的师傅基本上3秒钟能剔除骨头。趁着刚出锅的丁蹄还是高温,这样才不会风化变硬,口感才是最佳。”沈师傅现场操刀,用剪刀尖头剖开后夹住筒骨抽出,一套动作行云流水。待丁蹄冷却后,只见师傅将碗反扣倒出,碗底铸有“丁义兴制”的锡条,这时蹄子上就留有了凹凸的“丁义兴”品牌。最后一步,用蜡纸包装,竹篮片包扎,一只枫泾丁蹄便上市了。


这两天,订单接到手软


虽说是国庆假日,但是沈师傅依旧很忙碌。“假期来枫泾的游客多,谁还不带几只丁蹄回家呀!我们每天的订单接到手软。”沈师傅告诉记者,制作的丁蹄除了直供古镇里的丁义兴丁蹄专卖店,还要为沪上各酒店备货,“节日里(订单)量大,更要盯紧制作,确保大家吃到的是最新鲜正宗的口味。”


早上八点,虽然没有排班,沈师傅还是早早来到厂里守着灶台。“你看这一锅,大概还要熬制一个半小时。”用筷子点了点锅里丁蹄,“老法师”便看出还差多少火候。




沈师傅告诉记者,一口大锅可以烧制90个丁蹄。烧制过程中,大师傅不能离开寸步。“烧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淋汁,这样才能保证入味。”沈师傅拿着大勺细心地为翻腾的蹄髈浇上酱汁。


“怎样才算烧好了,捞一个蹄髈上来,抖一抖,如果皮在动,蹄髈不动,那就说明脂肪已经转化成了胶原蛋白。如果整个蹄髈都在动,那就说明还没到位。”沈师傅教了大家一个小窍门。


老字号也要走出新路子


说起丁义兴丁蹄,其拳头产品“枫泾丁蹄”始创于清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是江浙沪一带远近闻名的地方特产,已传承了7代人。如今,它已经成为了"枫泾四宝",2007年 “枫泾丁蹄制作技艺”入选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今这家老字号也在不断寻求创新。


上海丁义兴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林星介绍,丁义兴公司和上海海洋大学建立教学科研实践基地,重点开展了无糖丁蹄、微波杀菌技术、烧制机器人应用及营养、药膳类丁蹄等四个项目的研究与开发,为非遗文化的科学传承与创新开辟新路径。在传统丁蹄工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生产工艺,提升了生产效率,又确保传统工序和口味得以保存。


“今年我们还推出了休闲丁蹄,主打随身携带、休闲零食,从单一的礼品市场向大众化方向转变。”林星指出,虽然采用小袋包装的形式,但其定位为“随身携带的营养大菜”。“比如早上吃面条,可以搭配一根;中午吃米饭,也可以来一根。家里、办公室、旅途中,我们不断摸索新的消费场景。”


据了解,今年6月至今,丁义兴牌丁蹄已在市区里新开了12家专营店,直供切片的熟食丁蹄。“接下来计划将丁义兴丁蹄走出上海,走向全国。”林星表示。




摄 影:黄兴
摄 像:黄兴
责任编辑:王迪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三年发布122项创新需求!这些老...

你休假我上班|4小时32道工序熬...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