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号,能不能成为“网红”?这对于沪上诸多老字号来说,是迫切想寻找的答案。
11月30日,记者从黄浦区人社局了解到,该区面对全社会正式发布了“老字号·新活力”创新创业专项行动新三年计划,数十家老字号加入行动,发布了122项创新需求。
每一项需求都想更“潮”
老字号的创新需求有哪些?翻开项目表,你会惊讶地发现,这些企业提出的每一项“升级”,都是为了把自己变得更潮一些。
始建于公元1784年,作为上海现存最古老的茶楼,湖心亭希望能“打造爆款茶饮、线上卖货、流量合作”;童涵春堂则希望“私域运营和渠道分销、内容变现、直播带货、产品包装设计”;星光摄影提出“短视频拍摄和直播带货运营、IP创新”;戴生泰则希望“市场调研和大数据分析团队、营销策略和文案策划”……
爆款、流量、直播、带货、短视频、大数据……这些时尚的营销关键词,基本都出现在了老字号的创新需求表内。
数据显示,黄浦区是老字号企业最集聚的区域,拥有中华老字号品牌96个,占据全市老字号品牌的半壁江山以上。其中区属老字号有55家,说黄浦区拥有最豪华阵容的老字号,一点也不为过。
“坚守,不能意味着一成不变。”黄浦区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老字号通常给人的印象是产品老、观念老,“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跟得上时代步伐。”
新活力推动老字号
老字号需要守正,也渴望借力推动创新。那么,力在何处?
光靠老字号自己,不行!2017年时,黄浦区推出了“老字号·新活力”创新创业专项行动计划,致力于为老字号品牌积极引入外部创新动能、搭建老字号发展与青年创智的双创交互平台。
在一次活动中,中国第一铅笔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竝扬被海事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的高懿歆讲解所吸引,后者对品牌和产品的“微创新”吸引了他,中华铅笔当场就和高懿歆进行了沟通,邀请这位年轻人参与到新产品的研发中去。
上海筷子店的竹雕筷、红木筷、骨筷是不少市民的心头所好,但企业却存在着转型调整、销量不足的问题;“王大隆”的刀剪产品闻名遐迩,可市面上的仿制品众多;丽云阁笺扇庄的产品鉴赏性极佳,但如今落入“深藏闺中”乏人知晓的尴尬……
为此,这些企业都找来了创业者团队,在“老”与“新”的对话中,彼此碰撞火花,寻求可操作方案实现进一步的转型和发展。
尝到创新带来的“甜头”
三阳的咖啡、邵万生的现切火腿、黄隆泰的杯中花园……如今,走在东拓的南京东路步行街上,这些老字号已然成为年轻人的新一代打卡地。
今年,三阳南货店、邵万生、老大同等与华东理工合作,在南京路步行街东拓段开出“创新首店”,店内一块蛋糕根据华理学生的创意,做成了可爱的猫咪状,售价可以达到28元,还供不应求。
尝到“甜头”的还有杏花楼、功德林、丁义兴、张小泉、松鹤楼、湖心亭、绿波廊等,他们“抱团直播”4小时,让更多的老字号产品通过新媒体平台走出去,通过抖音等网红平台,去向网民更好地推广。
事实上,老字号正在积极寻找改变营销模式。在一次培训中,星光色谷公共创业实训基地曾对“学员”们的反馈进行了统计,85%老字号企业希望持续提供直播实训,60%有开设直播间需求,60%希望能进一步提供直播运营指导。
记者了解到,愿意牵手老字号的创业团队也越来越多,如今已覆盖到长三角和珠三角,诞生了527项创新方案。新三年计划中,黄浦区将从“引才引智、育才赋能、引领协同、引智聚势、共享共建”五个方面进行升级,进一步为老字号品牌输入创新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