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轻人“一言不合”就离职?法院的数据显示:确实就业稳定性差了些,但维权意识却很高。11月18日,宝山区人民法院联合宝山区人社局发布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审判白皮书,对“十三五”期间的劳动争议案件进行了数据解读,发现不少新特点。
五年来,宝山区受理案件高位运行且逐年上升趋势
2016年至2020年间,宝山区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构共计受理劳动争议案件36785件,涉及39927人次。同期,宝山区人民法院受理劳动争议案件3476件。从五年来受理案件数量分布情况来看,案件量始终处于高位运行,并成逐年上升趋势。
争议最终处置分布情况为52.68%的争议经调解组织直接化解,35.06%的争议在仲裁阶段最终处置,12.26%的争议进入法院诉讼程序。
那如果有劳动纠纷,对市民来说,哪种争议处置方式周期最短呢?数据证明:调解仲裁。据了解,2016年至2020年间,有超过四分之三的案件以调解、和解形式结案。调解组织处理案件的平均周期为11天,仲裁机构的平均处置周期为29天。
当然,复杂案件进入到法院之后,审判周期会略长一些。数据显示,进入法院案件平均审理周期为68天。
都为啥打官司?工资+加班费+奖金……
那当事人都因为什么打劳动官司?原因相对集中。纵观几年来统计的争议案由,占比最大的仍系劳动报酬类及解除终止类,其中劳动报酬类具体包括工资、加班工资、奖金、年休假工资等。解除终止劳动合同类争议主要为经济补偿和赔偿金争议。
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PK中,谁赢得多?从近五年的数据来看,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部分胜诉的案件一直占比最高,一方完胜的案件中,员工完胜率略低于用人单位。这说明大部分案件双方均存在诉求缺乏依据的情况。而劳动者完胜率低于用人单位也体现了部分劳动者对争议案件处置结果的预期偏高,与其举证能力、法律认识程度不相适应,由此导致败诉。
另从劳动者请求金额的支持率来看,也能反映劳动者对仲裁诉讼心理预期过高的情况。以2020年仲裁案件为例,劳动者请求金额为7474.32万元,最终支持的金额仅为2387.74万元。但从近年请求金额总额来看,劳动者维权逐步回归理性。
年轻人群体就业稳定性差,维权意识高
被单位解除劳动关系之后再“秋后算账”,这很常见。比如,2020年宝山区受理的劳动人事争议案件中,劳动者在劳动关系解除或终止之后提出仲裁申请的比例占91.65%。
白皮书指出,年轻人群体在就业方面存在稳定性差问题。年龄段看,77%的劳动者为35周岁以下的群体,劳动关系存续时间上看,3年以下的案件占比75%。
为何呈现出这样的特点?
这主要是由于年轻人受教育程度及对劳动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相对更高,对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容忍度较低,因此工作时间较短就会离职并引发劳动争议;而35周岁以上的群体,择业更趋向于稳定,往往能够在同一家用人单位工作的时间更长。
此外,新建立的劳动关系存在一定的磨合期,在1-3年内劳动关系相对不稳定,劳资利益冲突较大,矛盾爆发较为集中;劳动关系存续至3年以上后,劳资双方的利益点达到相对平衡,劳动关系趋于稳定,发生劳动争议的比例明显下降。
此外,“白皮书”指出,引发劳动人事争议的主要原因包括劳动合同制度落实不到位;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不完善;企业民主协商制度不健全;单方解除随意性较大;不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