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人群“伤不起”,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委员呼吁,用人单位设置职工健康管理机构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罗菁 发布时间:2022-01-22 14:09

摘要: 上海职场白领体检异常率继续呈上升态势,所有体检项目全部正常的人数已不足0.5%。


加班多,工作压力大,职场人的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今年两会期间,晏波、冷培恩、王彦等委员递交关于积极探索构建本市“全职业人群”健康管理新模式的建议,呼吁用人单位设置职工健康管理机构。


委员调研发现,本市职业危害因素种类多,涉及面广,职业病危害接触人员基数大,职业病发病形势不容忽视。目前本市接触职业病危害用人单位总数有2万余家,危害接触人数超过60万人。2010至2019年,上海市新发职业病报告共2012例,整体健康状况日益引起广泛关注 。


此外,《2020 上海职场白领健康指数报告》中指出:上海职场白领体检异常率继续呈上升态势,所有体检项目全部正常的人数已不足0.5%,体检检出率排名前五的异常情况依次为:体重超重(39.65%)、肝脂肪浸润和脂肪肝(38.02%)。


根据金山区教师、医护、交警、企业职工等特殊职业人群的万人健康现状调查,显示职业人群疾病患病率高达52.50%。居前3位的为消化系统(29.29%)、肌肉骨骼系统(23.98%)、循环系统(13.86%)。职业人群亚健康率为21.97%,亚健康症状阳性率居前5位的依次为记忆力减退(13.58%)、视力下降(11.90%)、失眠(11.39%)、疲乏无力(11.11%)和颈椎痛(8.02%)。


不仅如此,抑郁、焦虑、压力等心理问题突出,焦虑率达29.47%、抑郁率达31.92%、压力率达16.37%。此外,近年来屡屡见诸媒体的“996”、“007”工作形态,互联网、金融等从业人员加班“过劳死”,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灵活就业形态劳动者的职业伤害等事件,也引发人们对更广范围的职业人群健康状况关注。


提案中指出,上海职业卫生的地方性法规较陈旧亟待修订,一些新行业、新业态产生新的职业危害因素尚无相应的技术标准。针对全职业人群健康管理方面,涉及到人社、工会、妇联以及相关行业等多部门职责,跨部门协同统筹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此外,因缺乏行业性的制度和标准,缺乏固定的经费,以及人员素质、职工流动等因素的影响,绝大多数用人单位的健康管理体系均比较缺乏,健康管理内容单一,随意性较大。


为此,委员呼吁,首先是修订《上海市职业病防治条例》,将“全职业人群”的理念贯穿于地方性法规中;其次,制定《上海市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先行将肌肉骨骼疾病、过劳死等纳入地方职业病目录;此外,制订《上海市全职业人群健康管理工作规范》,鼓励各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依托职业健康技术和科研机构,研发如《上海市教师行业职业健康保护指南》、《上海市交警行业职业健康保护指南》、《上海市医疗卫生行业职业健康保护指南》等。


强化用人单位职业人群健康管理主体责任,用人单位要设置职工健康管理机构,为劳动者提供人性化的工作生产环境,落实相应的职业健康风险控制举措。鼓励设立活动室、医务室、心理咨询室、紧急救援站等,实施人群分类健康管理和指导。探索多层次的健康管理服务供给,包括讲座、咨询医疗顾问、建立健康档案;提供企业职业病防护方案和流行疾病预防方案;提供体检、疫苗接种等服务;提供单位职工健康状况及风险评估、干预服务等。


责任编辑:李蓓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政府工作报告里,这个指标18年来...

不限户籍、“做四休二”、年薪约1...

要么“走过场”,要么“难进门”!...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