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样的工作,好像能看到我20年之后的样子。”你是不是也曾经因此想过跳槽或转行呢?
因为这个原因,湖北荆州一名26岁小伙李先俊在大学毕业4年后,放弃工作重新参加高考,并且选择了和原先截然不同的专业,重新铺就自己的职场之路。
这名小伙18岁时考入了985高校——重庆大学的视觉专业,2018年毕业后一直在重庆某大型卖场从事活动策划工作。两年多的工作经历,让他觉得专业和工作匹配度不高,并没有太大的发展前景。于是,他辞职回家备考,今年被湖北省内的一所中医类专科学校录取。这真是:背着手进鸡窝——不简单(捡蛋)。
网络上对此事“褒多贬少”,原因在于,一方面,李先俊虽然初入职场,但一直在动脑筋、积极思考职业发展、个人能力的施展与兴趣等诸多问题,这在年轻人身上属于难能可贵的“成功特质”。另一方面,在清楚认识到当下的工作和个人愿景存在差距时,他果断选择了转变,不畏惧转专业所要付出的艰辛,需要极大的勇气、决心和克服困难的毅力。
在这里,对于想走湖北小伙同样道路的年轻职场人,我还是有两条建议:
首先,心理学上有一个“阙值效应”。做任何事,如果不坚持投入到一定程度,是看不到效果的。说千道万,职业的成功,同样离不开“坚持”二字。我国顶流的科学家、大国工匠,几乎无一不是如此。
如果因为有了李先俊的例子,年轻人在职场上稍微遇到点波折,就改换门庭甚至变更专业,那更是略显草率。特别是在专业的选择上“另起炉灶”,毕竟不是一条寻常路,需要付出非比寻常的努力。如果要给这些改变的难度从易到难排个队,那应该是:骑驴找马<裸辞<转行。职场人在考虑改变时,不到万不得已,还是得(dei)权衡改变的难易度、效率等……
其次,如果你正在经历工作低谷,或是发展遇到瓶颈,当下能做些什么?在如今的经济大环境下,还是建议可以通过在职深造等渠道提升技能、素质,补齐知识与能力短板,立足于现状,通过“微提升”、“微改变”来逐步获得新的发展。
总之,多读书,多自省,多多鼓励自己。日子总会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