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调查|“沪漂”年轻职工做饭观察:追求健康、节省花销,还是情感疗愈?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李美慧,于玘珺 发布时间:2023-03-22 11:51

摘要: 十余位“沪漂”年轻职工,讲述了他们关于做饭的故事。


在哔哩哔哩弹幕网搜索“做饭”,一眼便能看到一个新鲜词汇:“做饭糊弄学”。点开其中一则视频,只见博主将整块豆腐和整个西红柿扔进锅中,用勺子分切后打入鸡蛋,加水炖煮,加入手掰蒜瓣、手撕香菜后再倒入米饭,不到十分钟,一锅西红柿鸡蛋炖豆腐拌饭便做好了。为了少洗一个碗,博主直接在锅里吃完了饭。


这看似“整活”的做饭过程,却得到了许多年轻人的共鸣:虽然这样做饭看起来很荒唐,但是真的非常节省时间。如父母辈般认真做晚饭来吃,已经成为许多年轻人不可实现的“奢侈”。


那些从不开火的年轻人,每天如何填饱肚子?从前很少做饭的人,为何如今开始做饭?下班后依然每天做饭的年轻人,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十余位“沪漂”年轻职工,向笔者讲述了他们的故事。


不做饭如何解决晚饭?

点外卖、买便当、餐厅就餐


晚上十点半,在互联网行业工作的赵先生坐上回家的车。对赵先生来说,十点之后下班是工作常态,与之相对的是,入职以来他再未在家做过晚饭,总是八九点时点外卖填饱肚子。


因为工作繁忙,完成买菜备菜、做菜煮饭、刷锅洗碗等一套流程成为赵先生的“不可承受之轻”,所以尽管厨艺好到能在招待朋友时让朋友一口气吃下30个炸肉丸子,赵先生也很少下厨,难得的双休日也更想多休息一会儿。“我现在的岗位其实不太可能找到一份每天七点前可以准时到家做饭、吃饭的工作,我觉得可以满足基本生理需求,有的吃就可以了。”赵先生说道。


像赵先生一样的“沪漂”职场人还有很多,而除去下班晚、通勤时间长、到家过于疲惫之外,许多年轻“沪漂”也并不具备自己做饭的条件:租住的房间厨房狭小,施展不开手脚;冬日没有热水,洗菜洗碗让手很疼;辛苦备菜只做一人分量有些“不值得”,做多了怕浪费,分两顿吃又担心每天吃剩菜不健康……许多年轻“沪漂”们更习惯的,是通过点外卖、到便利店买便当、与朋友同事到餐厅就餐等方式解决晚饭。父母辈的日常生活,如今已经难以复刻。


疫情后发现做饭重要性

作为生活必备技能,更具性价比


那么,对那些如今依然坚持自己做饭的年轻职场人来说,做饭意味着什么?


“疫情三年让我变成了‘米其林大厨’。”这是夏夏接受采访时说的第一句话。夏夏今年26岁,从前在互联网行业工作时,经常晚上八九点钟才到家,晚饭几乎都吃外卖,只有周末偶尔简单炒菜。


疫情使她在家的时间变多了,为了缓解孤独,她开始每天研究菜的不同做法,也逐渐意识到掌握做饭这门生活技能的必要性。面对一盒鸡蛋,从前她只会煎炒,如今可以煎鸡蛋饼、做金钱蛋、烤布蕾等等。入职国企后,夏夏开始朝九晚五,不加班时经常自己做晚饭。


和夏夏一样因为疫情而改变生活方式的年轻职工还有很多,许多受访者讲述了自己这几年的改变:从前家里唯一能与“做饭”沾边的电器只有电热水壶,后来逐渐添置了各种锅碗瓢盆;从前冰箱只放饮料冰淇淋,后来家中开始备米面粮油和各种预制菜……


疫情过后,更多年轻人开始学习做饭这项技能,也想尽可能节省开支。有受访者表示,“外面三十多块钱买碗面只有几块肉,但是买一斤牛肉只要五十块,至少吃两顿,虽然做起来有些麻烦,但是能吃得更好。”相比去餐厅、吃外卖,许多受访者都表示自己做饭更加健康、卫生、环保,也更具性价比。


不为工作牺牲生活

追求健康和美味


和新近才开始学习做饭的年轻人不同,熊先生因为小时候常到外婆开的饭店玩,所以他向外婆学到了好手艺。促使他坚持自己做饭的原因之一,是在外就餐口味太趋同,“很多饭店都在用味道差不多的料理包,没有我自己做的好吃。”为此,他愿意每天下班都自己做。


和妈妈学会做饭的小杨也是如此,毕业近两年来,每天晚上她都会自己做两个菜。因为足够熟练,小杨做两道菜最少只需要花十几分钟,做一次辣子鸡、啤酒鸭、卤鸡腿、红烧肉、可乐鸡翅等“大菜”,最多也不超过一小时,所以不会因为做饭影响休息。


一个人在沪打拼、还是独居,小杨非常在意能否“好好照顾自己”,担心自己病倒了没人知道,于是在找工作时,特意选择了一份加班较少、能保证她有时间精力自己做饭的工作,哪怕代价是收入稍低。她认为工作不是一个人的全部,好好生活也非常重要,“这样也会让我妈妈放心。”


另外,也有受访者开始考虑为吃饭问题更换工作。在文化传媒行业工作的盛小姐告诉笔者,因为工作繁忙,她经常只能吃面包当作晚饭,最近肠胃出了一些问题。她希望自己之后的工作能按时下班,让她能够好好做饭、吃饭,调理身体。


做饭开始承载情感意义

带来成就感和心理慰藉


除了填饱肚子、节省开支等现实因素,做饭这一行为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情感意义。许多受访者都提出,他们非常享受做饭带来的成就感:即使是煮面时打个鸡蛋、加些青菜,或者亲手加热预制菜,也能带来正在“养活自己”的实感。


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愿意花时间做饭给别人,也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如果今天你心情很好,下班很早,也没有其他事要处理,那么给恋人、给朋友、给室友偶尔做一顿饭,是一种沟通感情很好的方式。”赵先生说道。夏夏失业失意时,朋友为了安慰她,甚至专程提了一口趁手的锅上门做饭给她吃。


另外,也有受访者表示,每次看到五颜六色的新鲜蔬菜都会觉得非常治愈,因为能感受到蔬菜中蕴含着的勃勃生机,那是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连结。


责任编辑:王迪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技能人才不足、认定与企业需求差别...

总工会界别委员提交联名提案,呼吁...

“我也想成为上海工匠,应具备什么...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