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话题|互联网大厂为何一边大规模裁员,一边又在大量招人?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陈宁 发布时间:2023-05-28 19:00

摘要: 近日,阿里巴巴裁员2万,新招1.5万的消息就不胫而走,让人不免发出疑问。

互联网大厂一直以来都是高薪的代表,对于刚刚毕业的应届生来说,进入互联网大厂就意味着年薪高出同龄一大截,也因此,各个互联网大厂每年校招的竞争都是相当激烈。但是另一方面,互联网又刮起裁员风,近日,阿里巴巴裁员2万,新招1.5万的消息就不胫而走,让人不免发出这样的疑问:互联网大厂大量裁员的同时,校招、社招的人数却只增不减,这是为什么呢?


观点一

一边裁员一边招人合法吗?


最近,互联网公司大批裁员的消息接踵而至,但与此同时,这些互联网公司又宣布诸如:“今年将扩大校招名额”等扩招消息。那么公司一边裁员一边招工合法吗?


对此,有律师指出,只要是符合规定的裁员就是合法的,与其是否进行招工无关。


那么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究竟公司的哪类裁员行为是合法的呢?具体而言,《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针对经济性裁员,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裁减人员二十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二十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百分之十以上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后,裁减人员方案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可以裁减人员:(一)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进行重整的;(二)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的;(三)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经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减人员的;(四)其他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经济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


同时,对于裁员的经济补偿,《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通过上述介绍可知,只要公司是按照规定进行裁员,那么一边裁员一边招人也是合法的。


观点二

意图给老员工增加工作危机感


按照企业中通常的发展现象来看,应该对老员工会更加尊重,且更加需要老员工,但是很多企业单位一边裁员,一边招聘新鲜血液,且开出的条件甚至会出现比老员工要高得多的情况。有评论指出,大厂的做法目的是优化组织人员,但也有观点指出,裁员也存在给老员工增加工作危机感的意图。


一边裁员,一边高薪招人,有观点认为,对于老员工来说,企业不断招纳新鲜血液,并非坏事。这一观点指出,员工一旦进入一个舒适且没有竞争力的环境下就会开始停滞不前,也会慢慢的停止信息的更新,这些员工通常都有一个特点,在职场中表现的比较中规中矩,这就容易让公司很难有更大的利益收获。


如果企业中大部分员工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就没办法给公司创造更多的利益,就会导致公司的利益停滞不前,公司缺乏激情和活力,最终很有可能面临全员退出市场的危险境地。


“互联网行业这种现象尤为明显,行业在不断变化,新人不断涌入,对于老员工来说,瞬息万变的行业环境,需要保持危机感,”有人力资源管理专家指出,在企业的组织管理上,这种“一边裁员一边招人”的操作,被成为“鲇鱼效应”。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假如此前的员工结构都比较稳定,流动性很低,组织发展失去了活力,那么管理者进行人员优化,从外部引进一些新鲜血液,可以起到“鲇鱼效应”的作用。即先淘汰一批不求上进的老员工,同时找一些同岗位的新人进来,从而盘活整个公司的氛围。


观点三

新阶段招聘方向发生变化


有第三方市场调查机构统计,去年,阿里裁员30%,快手30%,360也裁员20%,还有爱奇艺,也裁了近40%。但与此同时,各个互联网大厂去年的春秋招却异常激烈,招聘人数也屡创新高。不少应届生同学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互联网大厂大量裁员的同时,春秋招人数却只增不减,这是为什么呢?


根据中国企业校招研究数据表明,近两年近三成的被调查公司均扩大了校园招聘规模,规模越大的企业应届生扩招的比例越高。其中将近15%万人规模的企业,校园招聘需求增加30%以上。


那么是否意味着这些公司的整体岗位需求在增加?实际不然。互联网企业“一边裁员,一边招人”,这其中主要是因为企业招聘重点从社会招聘转移到校招。


一家互联网公司的HR表示,他们在新阶段的招聘方向已经发生了变化,将较少地通过社招或猎头引进的方式来招聘员工,重点是内部培训和选拔。内部培养的目的是,通过一次次部门轮转,新人更熟悉公司各种业务活动,适应公司发展需求,对公司也会更加忠诚,与企业现有的业务适配性更高。此外,就性价比而言,校招比社招更”实惠“。


观点四

互联网行业进入结构性困境


去年受到疫情和经济双重影响,企业面临行业紧缩,许多企业为了保证正常运作,选择裁员,国内包括BAT、字节跳动、快手、小米等,国外的如Meta、亚马逊、Facebook、推特……根据国外一家第三方机构统计的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有930家互联网及科技公司裁员超过14万人。


有观点指出,出现上述“一增一减”的现象,是由互联网行业自身特点造成的。行业技术升级快、变化快,产品和市场周期大为缩短,市场形势和环境变化极快;技术竞争激烈对生产成本的竞争也产生极大影响,需要不断降低成本来赚钱。人力资源成本是重要的企业成本,通过有关业务部门裁撤、增补来调整人力资源成本,已成为现在IT业降低成本、优化业务结构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法。


但按照正常的市场规律来看,“人员换血”虽是互联网公司的常规动作,但如此大规模的频繁“换血”,显然就是这个行业发出的异常信号。而这背后的原因,就是互联网行业正在面临的升级转型和结构性矛盾等多重压力。


互联网行业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一直井喷。到目前为止,基本走到了天花板。而之前之所以一直在井喷,主要是因为这块市场属于处女地,还没被开发。而现在,基本被开发殆尽,大厂的裁员或许代表了互联网野蛮生长的时代已经过去。


90后观点

如果情非得已,也务必善待老员工


理性的看,最近的就业数据确实显示出经济严峻的形势。作为这场风浪的亲历者,企业经营者的压力可想而知。但笔者认为,下探有多深,反弹就有多高。好的企业家往往会利用好现在的时间,思考和寻找新的机会。此前就有很多企业逆势而行,招揽不少高薪抢不到的人才,例如,人工智能,芯片等相关专业领域人才。


裁员不是唯一解决经营困境的手段,但如果是情非得已,不得不裁,也务必善待员工,好聚好散。企业的本质是追求利润,但企业也赋有社会使命。千万不要把企业看作一个冰冷的机器,很多员工都曾和企业共命运,即便不得不分手,也务必互道珍重,多给员工留点余地和后路也许这是最好的缘分。


最后,“时代一粒沙,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其实,裁员这件事情每年都在发生。但是,疫情下裁员潮波及的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一波接着一波,似乎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作为个体,笔者认为,如果遇到了这粒沙,不要失去信心、不要妄自菲薄的同时,重新评估自己,寻找新机会,理性、积极地翻过这座山。


70后观点

遇到被裁员该怎么办?


在大多数情况下,企业裁人也是不得已为止。作为员工,笔者不建议完全毫无准备,而是在一些方面做如下调整。


其一,调整个人预算。裁员可能会对你的财务状况造成影响,因此你需要重新评估你的个人预算并制定一个新的预算计划。


第二,提升自己的技能。平时忙于工作,可能困于日常事务。遇到被裁的情况,可能是个充电的机会。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拥有更多的技能和经验可以让你在求职中处于优势地位。


在找工作过程中,除了盯着投简历、找人力资源公司等,其实也可以和朋友、同学多走动走动。毕竟建立和扩大社交网络是一个寻找新工作机会的好方法。


总之,被裁员不是天塌下来了,反而可能是一个新机遇的开始。


头图来源:图虫






责任编辑:徐巍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职场洞察报告:超6成受访者未用过...

职场话题|老年人成直播行业“新生...

职场脱口秀|单位要用好员工,更要...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