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上海出台“关于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全力促发展惠民生的若干措施”,以18条具体举措,进一步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支持重点群体就业。
当前,就业形势仍然存在不确定性,面临着一些风险和挑战。高校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总量持续攀升,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如何进一步缓解就业压力,兜底民生保障?稳就业“18条”通过打出“组合拳”,进一步细化政策,频见“新招”和“实招”。
首先值得一提的是,“稳就业18条”的发布者是“上海市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这个2020年成立的机构,是由市政府将原先的就业联席会议升格而来,其组成部门包含了市人社局、市发改委、市教委、市财政局等23个部门,从中就可以看出,上海整合多方面资源稳就业的决心。
我们注意到,“18条”在激发企业活力扩大就业容量方面,给出了新的扶持政策。上海首次提出,“将重点工程、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重点民营企业等纳入本市重点企业用工服务范围。”
“链主企业”这一新名词值得关注。所谓“链主”企业,大多是在产业链中占主导地位的行业龙头,规模大、实力强、影响面广。链主企业强,就能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一起强,更能贡献出较大规模的岗位数量。
同样,作为吸纳就业岗位比例最高的民营企业,也应成为政府政策扶持的主体。就在今年5月,本市发布《上海市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明确提出民营企业是上海市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耕耘者、建设者、分享者。而“18条”则是进一步完善政策环境,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行业企业进行扩岗政策支持。
“18条”在发挥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方面,也有不少亮点。比如,要引导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创办投资少、风险小的创业项目,支持其在合规范围内参与夜经济、后备箱经济等特色经营。
作为城市新经济业态的表现形式,“后备箱经济”、“夜经济”已被不少城市看作激发城市生机活力、促进年轻人灵活就业的方式。最近,上海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设摊经营活动的指导意见(试行)》,将于8月5日起试行。增添了城市烟火气的同时,“练摊”无疑也因其低门槛、低成本和低风险的特性,有望激活创业,带动就业。
一技在手,工作才会不愁。“18条”对技能培训的重点领域做了提示。要聚焦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研究发布新技能培训项目和重点支持培训项目目录,积极推动各类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和符合条件的企业大规模开展重点行业职业(工种)技能培训。
此前,上海发布的技能人才收入调查报告已显示,他们的平均收入都超过同年全市平均工资。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对此提前布局,无疑对就业可以起到指向性的帮助。
而更引人注目的,则是拓宽渠道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的“实招”。
无论是“原则上2023年所有新招聘社区工作者岗位全部面向应届生开放,并设立一定岗位专项招聘应届生”、“在沪市属和区属国有企业要在年度招聘计划中,安排不低于50%的就业岗位,面向本市高校毕业生定向招聘”还是“乡镇(街道)以及政法机关的基层单位主要招录应届高校毕业生”等,这些对于正在奔波于职场之中的应届生而言,都是实实在在的好消息。
有意思的是,“18条”还首次在本市促就业政策方面提出了要“强化零工市场支持”。支持在上海公共招聘新平台、各区线上就业平台开设零工信息专区,归集更多低门槛、灵活性高的就业岗位;鼓励零工岗位供需较旺盛的地区推动公益性零工市场建设,完善零工求职招聘服务;鼓励人力资源机构、社会资本和优质服务资源参与零工市场建设和运营管理。
随着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的蓬勃发展,零工已涌现出家政服务、外卖骑手、文案策划、直播主播等各类灵活就业岗位。由此可见,“零工市场”不是“小市场”,而是“大领域”,既是提供灵活就业岗位的重要载体,也对培育发展经济新动能具有重要作用。
就业关系到每一个劳动者的权益、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伴随着稳就业“18条”的落地,多方协同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将有力推动上海就业态势持续改善、就业质量结构持续向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