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传播学重镇——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近日发布的招聘公告称,招聘的教师岗位必须拥有“从业经历和良好声誉”。那么,作为专业的领路人,新传老师是否需要具备媒体从业经历?当前时代下的新传专业又需要怎样的教师队伍?
赞成观点一
没有从业经历不利于教学
曾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现任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院长的张昆教授,以近40年教学之力,凝结出一部《新闻传播教育导论》。书中,他犀利指出,当前新闻传播教育的“病根”正是师资问题。他在书中所阐释理由之一,就是教师队伍中,绝大部分教师来自新闻传播类专业,从本科到硕士 、博士,正所谓科班出身,但他们基本上都没有媒体业界的从业经历。
他认为,如此师资结构,成为制约新传教育发展的瓶颈。湖北经济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媛媛对部分新闻传播学高校教师开展问卷调查,受调查教师大多承担新闻业务课程教学。调查发现,有正式媒体工作经历的教师占比只有28.6%,24.8%的教师新闻业务经验为零。面对传媒生态剧变,82%的教师认为教学中“遇到困难”。
新闻传播学老师缺少媒体从业经历,对教学会产生哪些影响?
首先,新闻学专业学科主要以文学、政治学和社会学为学科基础,同时又与哲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心理学和历史学等学科密切相关。传统的新闻业务简单来说就是采、写、编、评四个方面,但这四方面技能不能完全通过教材知识获得,而需要大量的“口传心授”来习得。拿新闻采访来说,如何在复杂情况下获得新闻素材、如何维系采访关系、如何“撬开”采访对象的嘴……这些都需要有过从业经历的教师来传授。
其次,新闻学教师如果从不接触一线新闻圈层,是很难根据当下新闻环境“与时俱进”来教好学生,最终或许会导致教学脱离时代,将“新闻理想”讲成“理想新闻”。
正如张昆教授在书中谈及的,教师若本身缺乏实践经验,其教学内容将无可避免呈现出封闭性,即照本宣科、坐而论道,导致教学结果出现“历史与现实脱节、中国与外国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内容落后于时代”等问题。
赞成观点二
新闻学脱离实践就是“无根之树”
新闻学作为文科里的工科,其职业本身就是一个需要实操性很强的职业。笔头好,能写出好文章;会提问,能做出好采访;会挖掘,能发现好题材,这些都是一名记者的基本素养,然而这些素养大部分从实践中才能逐级获得。
可以说,新闻学脱离实践就是“无根之树”,而一名有着丰富媒体从业经历的老师,则能帮助其学生在学习阶段就扎下根基。
相比较没有从业经历的老师,有过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实习机会,并且可以提供有关实习的建议和指导。此外,在实习中,老师还可以通过自身经验,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能力、综合素质,以便更好地从实习中获得成长。
中央财经大学新闻系主任谭云明,就先后经历了湖南日报、湖南经济电视台、湖南卫视、江苏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单位新闻采编策划工作的历练,而对于学生的培养,除了理论知识和专业素养之外,更注重学生们的动手能力。自2017年暑假开始,他便连续四年带领本科生和研究生,分别在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岩锣村、夜郎坪村、子腊村以及贵州省松桃县等贫困地区,做产业扶贫和乡村振兴调研,并带领学生先后撰写了多篇调研报告,引起国内主流媒体的持续关注和报道。这对大学阶段的新闻传播学学生而言,无疑是课本外宝贵的财富,未来踏上职业道路的扎实根基。
反对观点一
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面临诸多问题:如学科建设滞后、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主动性不够、教师知识老化、教学资源不足……有些是我国教育的系统性问题,有些是各个学校面临的实际问题。有观点认为,培养人才是“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最重要。
好教练不一定是好运动员,好运动员也未必是好教练。这个道理在新闻传播教学上也是一样的。其实对于高校老师来说,最重要的可能不是有没有媒体从业经历,而是到底有没有可以提升学生本领的教学能力。
比如在不少高校的新闻传播学专业,有许多科研型教师,他们本身没有新闻行业从业经历,但是他们高度关注业界动态,扎实研究新闻实务,本身具有极高的新闻阅评能力和教学能力。虽然他们自己可能没有获过中国新闻奖,但不妨碍他们指导学生成为优秀的新闻记者,拿下各类大奖。
有观点指出,这样的教师,或许不一定能“手把手”教给学生如何想选题、取标题、做采访,也无法传授足够新、前沿的知识,但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独立的人格魅力必将影响学生。新闻传播学的专业特殊性还在于,这不仅仅是一门技术型专业,它有核心的部分,那就是对世界的共情和思考。没有从业经历的老师,或许无法通过技能化教学达到目的,但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观察力、思考力,以及高超的写作水平和书面文字传播能力上,具有不可或缺的优势。
反对观点二
老师应具备融媒体的实践能力
“新闻无学”这一说法自新闻学诞生之日起就不绝于耳。然而,在新媒体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没有从业经历的“坐而论道”就等于“坐以待毙”么?
事实上,高校老师就算是没有媒体履历,也不妨碍他们自己开微博、拍短视频。不少高校老师本身就是网络大V,在新媒体业务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
例如,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喻国明微博粉丝达359万;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于然等三位老师录制的《视听语言》视频在B站播放量已超过155万。
因此,加强静态的学界和动态的业界的高频交流,打通学界与业界的对话和知识互联,及时捕捉业界的痛点、痒点、兴奋点,将教学内容迭代更新与行业发展更加“适配”,变“脱实向虚”为“脱虚向实”,没有从业经验的“坐而论道”类老师同样也可摆脱劣势,把握主动。
90后观点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一个985院校教新闻传播的教授,自媒体账号粉丝数和流量不如我……”某自媒体发表的这番言论引发热议后,网红博主张雪峰说,不得不承认,学新闻传播的学生中有80%是没有从事本行业的。
笔者认为,目前高校的新闻人才培养,和行业发展、社会实际之间,存在脱节、断裂现象,难以培养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闻人才,这也是当前新闻专业毕业生在市场上不受青睐的一个原因。
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和新媒体的兴起,给新闻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的新闻传播专业,不仅要打文科的基础,摄取大量信息,还要会拍摄、会统计、会编程……
的确,一名有过新媒体从业经验的教师,能“手把手”教会学生掌握更多的类似技能。但“有从业经历”是否就该作为新闻传播学老师的必要门槛?
答案恐怕不然。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邓建国曾在一次采访中表示,新闻学是研究新闻业本身的规律,不是一个专门的手艺学科。这里涉及新闻记者如何看待自己、新闻的合法性以及新闻专业主义。新闻记者在这个环节中,作为把关人,涉及议程设置、如何撰写具体的故事等。
除了要掌握更多的技能,还要学习更多的新知识,政治、经济、文化等等,这是新闻工作的特点决定的。依据此特点,笔者认为,如何引导学生习得成为“杂家”的能力,才是一名新闻学教师最核心的任务。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笔者认为,作为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老师的不可替代性,应该是教会学生,如何在做新闻中做中学、学中做,如何不断吸收新鲜事物,不断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理论、升华理论。因为一个什么都“懂”的记者,永远是保持一个持续学习的状态。
对大多数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其实“入学”简单,“毕业”很难,这个专业可以说是终身学习专业。而学生从一名老师身上获益最大的,一定是伴随终身的学习能力。
70后观点
新传老师更需要“有好奇心”
比起媒体经历、执笔能力,笔者以为“有好奇心”和“肯动脑子”是新闻传播老师必须具备、而且传递给学生的素质。
一篇好的新闻作品,无非是挖掘讲述到了人所不知的事情和背后的故事,设想一下如果一位记者没有好奇心,那如何有驱动力来写出这样的报道。所以,记者要有多问几个“为什么”的好奇心,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探究精神。在这背后,作为新传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培养这种精神。
倘若记者没有好奇心,学校也不注重培养,新闻产生“流水线”上的工作都是按部就班,那可想而知新闻距离“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会越来越远。
当然,新闻也不是唾手可得。记者应该具有“肯动脑子”的精神:表现背后有什么原因?采访对象所说是否真实?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如果记者不具有能够独立思考、分析的能力,就容易被表象所蒙蔽。因此笔者以为,新传老师必须自身具备,并且培养学生“肯动脑子”的能力。
头图来源:图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