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ChatGPT等大模型的火爆带火了一个名为“提示词工程师”这个新职业,然而针对这一新职业是否只是临时工种也引发了不少争议。过去几年,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已经成为热门话题。科技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对部分岗位的替代结果,已成事实,而如今,AI创造出的新职业在未来是否能常态化存在,是否能在数量上“填补”被替代的岗位量,就成了一门新的观察课题。
观点一
新技术推动AI相关新职业长期存在
新职业的产生有其必然原因。不可否认的是,现在的一些新兴职业在传统经济时代并不存在,包括与算法、算力、数据相关的一系列新职业和岗位,例如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数字化管理师等。例如,中国全职的“数据标注者”达到10万人,兼职人群的规模则接近100万,这完全是人工智能带来的新职业。
仔细归纳这些与新技术相关的职业,不难发现,人工智能创造的岗位其实有两大类。一是上游的供给端,就是人工智能研发企业,比如华为、百度、微软等等。他们研发AI,试图赋能千行万业;第二是下游需求端,就是希望用智能化数字化来提高效率的企业,比如小米黑灯工厂、特斯拉无人厂房、极飞科技的无人农场。从产业链结构来看,这些岗位的市场属于长期、稳定的。
与此同时,技术会带来很多意想不到的新需求。比如近期ChatGPT等大模型的火爆带火的“提示词工程师”这个新职业,该项工作是指利用自然语言来知道或激发人工智能。尽管有观点认为,这只是一个临时性的职业,但首都师范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唐晓岚则认为,这一职业就会一直存在。
她指出,“大模型技术的演进一定是向着越来越适应人类的方向去做的,从这个层面上来讲,以后这项工作会变得越来越适应人类的思维习惯。但除非未来有技术可以直接把人脑中的内容直接输出,不然我们是一定要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的,需要通过一种文字的形式给呈现出来,只要依旧处于这个阶段,‘提示词工程师’就会一直存在,而对它的优化和探索也会一直存在。”
观点二
传统职业面临“新任务”何转型
百度集团执行副总裁、百度智能云事业群总裁沈抖曾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发言,他认为,生成式AI会带来一个规模非常大的新职业,未来50%以上的人要去做“指令师”。将来大部分人的工作不是真正上一线操作,而是要指挥AI怎么去做。
有人提出质疑,按照企业家、学者的论调,那是不是意味着未来50%以上的人,面临着转行?答案并非如此。实际上,当人工智能胜任了机械性、重复性的繁琐工作之后,劳动者的技能会需要更多转向人际交流或者发挥创造性的工作内容上,由此在传统职业下产生了一些新的岗位。
比如,“提示词工程师”并非是个零门槛的新职业。从业者首先需要有一定相关领域的知识,才能够准确地提问。从目前的趋势来看,人工智能正在逐渐向各个垂直领域发展,比如律师这个行业,需要具备法学知识,才能准确描述问题,也能判断生成的结果是否正确、是否可行。因此,该职业从业者不仅需要大量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使用经验,知道如何通过多轮提问优化问题,还需要对垂直细分领域的专业知识了如指掌,两者结合才能得到预期结果。
有业内专家指出,提示技术应该作为一项技能,而不该成为一个岗位。不管是否从职业的角度出发,如何提问、如何和AI更好地沟通在未来都是必要的技能。还有专家认为,这可能不是某一个职业的需要,而是将来在数字社会中,每个公民都应该掌握的一种能力。就像现在大家都用电脑,那么会用电脑本身就不再是一个特殊的能力需要专门的岗位去操作。
观点三
人工智能对就业总量影响温和
随着虚拟助手开始帮助我们回复电子邮件,机器人开始取代人类在制造业流水线上的工作,大规模的自动化似乎即将到来……人工智能将会抢走人类的工作,这在不少职业场景中已经成为了事实。
有智能工厂服务商曾经给出这样一组数据,智能化是希望通过2000人以及5年的努力,然后赋能给100个人,然后5个人一组,去管理原本需要10000人的工厂。这组数据表明,如果只看人工智能创造出来的岗位能不能弥补被它所取代的岗位,那结果一定是悲观的。因为每次技术进步,在单一的场景下,在同一家企业内人都是越来越少,机器越来越多,甚至变的无人化,从替代的岗位数量上来看,数据是悲观的。
的确,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也会对一些低技能、重复性、标准化的职位产生替代效应,导致这些职位的需求减少或消失。而这些岗位多集中在制造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从这一层面预测,人工智能或将造成就业总量下降。
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看来,从短期看,人工智能对就业总量影响相对温和,结构影响重于数量影响。但从中长期看,随着智能化加速发展,传统岗位的结构性失业风险凸显,结构性失业问题会越来越严重。失业总量取决于不同阶段人工智能技术与各产业、行业相结合创造岗位、减少岗位的多少。在人工智能发展初期和中期,仍然存在被替代劳动力不能够很快就业、失业率大幅上升情况,需要高度重视。
观点四
警惕AI超前发展带来的“失业”风险
人工智能技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得到了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随着AI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引发了人们对它所可能带来的危害的担忧。其中最显著的危害之一就是失业。
今年3月,一份业内报告称,人工智能可以取代3亿个全职工作岗位。这份报告的发布,也引起了人们对于工作的焦虑。
不可否认的是,人工智能可以自动执行许多任务,这意味着公司可以使用更少的员工,从而导致员工失去工作机会。尤其是对于一些重复性高、劳动强度大的工作,如制造业和服务行业,人工智能的普及使得机器可以取代工人,并在生产效率上超越人类。这无疑会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影响,因为失业率将会上升,许多人将面临财务压力和社交隔离。
因此,有观点指出,人类和AI可以共同发展和进步。但人们在积极探索和应用AI技术,同时保持对其潜在风险的警惕,避免超前发展。需要考虑如何管理和规范AI技术的应用,确保其不会对就业市场造成过大的冲击。人类和AI的共存需要一个平衡,使得AI成为人类发展的有益工具,而不是替代人类的威胁。
90后观点
把工具用好,找到自己的位置
生成式AI是否会给很多职业和行业带来风险?“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有这样的担心。当时汽车出来的时候,马夫说以后不用我干了”,百度智能云事业群总裁沈抖说,“但是你学会开汽车不就行了。”
的确,“提示词工程师”能否被视作一个独立的职业,行业内依旧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诸如提示词工程师一类的AIGC相关职业正在蓬勃发展。也许当下更应该关注的,是在这样一个时代里求职者应该做些什么。
需要承认的是,AIGC对普通人的日常工作如文案、翻译、制图等质量和效率的提升有目共睹,部分人可能面临失业风险。但与此同时,新的机会也在出现。比如,由于AIGC的技术助攻,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小规模企业诞生;而职场中会出现更多数字员工,承接更细化的分工,提升组织的专业度和稳定性,从而进一步推动业务探索和迭代效率的提升,这使得以往需要更大规模协作才能实现的业务,现在小团队或单兵作战就能胜任。
对于每一个普通人来说,面对新技术的出现,我们需要摆出的态度是:把工具用好,找到自己的位置。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人工智能将会成为就业市场中一个重要的领域,它将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就业需求,所以也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适应新的技术和工作方式,以保持竞争力和创新力。
回顾每一次技术进步,总会有岗位被替代,这是技术革命带来的工具革命,是不可逆的。
70后观点
人类劳动正向全面脑力方向发展
提示词工程师这个职业是否是永久性的,取决于许多因素。
提示词工程师主要负责将人工拟定的演讲稿转化为人工智能可以理解的语言,以实现机器自动播报的目的。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该职业的市场需求也将不断增加,因此该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但是,提示词工程师这个职业并不是一个可以一劳永逸的职业。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普及,将使该职业所依赖的技术逐渐被淘汰。因此,提示词工程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技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笔者认为,正如很多传统职业的消失,以及像提示词工程师诞生一样,人类的职业似乎向着全面脑力劳动方向发展,IT技能将成为最基本技能。
头图来源:图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