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正是各大公司密集举办年会的日子,参加年会的打工人带火了影片《年会不能停!》,这部“打工人嘴替”电影目前豆瓣评分8.1,预测票房已达11亿。与差评一边倒的团建不同,年会因为与当代打工人的奖金、放假强挂钩,已经成为令无数年轻人又爱又恨的职场活动之一。
观点一
“被迫表演”引发职场年会恐惧
有人说年终岁末,有两件事情最让职场人心潮起伏和心神不宁:一是年终总结,二是举办年会。因为一提到年会,打工人都会反射性想到“被迫表演”。
不久前,有专业机构发布的《2023职场人年终期待调研报告》显示,在一线城市职场人中,54%的受访职场人不期望举办年会。在这部分人中,有47%的受访职场人认为自己是“i人(指性格内敛)”而不喜欢参加,有29%因年会总要强制出节目而避之不及。《中国青年报》也有一份社会调查显示:有25%的受访者会因为要表演节目而感到焦虑。
“我进入职场的第一家公司,就给我留下了被迫参加年会的阴影。那时,我所在的大部门共有五六十人,但是没人愿意表演节目,我的直属领导就点名要我和另外两位女生代表团队跳女团舞。”沪上一家互联网企业员工小范回忆,在领导第一次点名时,她就明确表示自己对舞蹈一窍不通,“另外两个女生平时工作之余也会去舞蹈室练舞,有基础也有意愿表演,但是我基础不够、也不愿意参加。”但领导表示年会表演节目有颜值要求,希望她为部门争光,并直接把她拉进跳舞排练群,要求她们每天中午午休的时候一起排练。
“虽然表演也挺成功,但大家都当成一个工作任务,参加的时候一脸疲惫。”在小范看来,这并不能给她带来成就感。相反,小范感受到,公司开年会并不是单纯为了奖励员工,而更像是一个服从性测试,她个人的意愿遭到了无视,并没有获得尊重。
观点二
年会流程流于“格式化”
“年会,不如多放一天假期来得实在”“年会,不如多加一点工资来得好”……记者采访中,不少职场人都表示,对他们而言,形式主义和画饼并没有用,大家关心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
“我们公司领导喜欢开年会,觉得能增加团队凝聚力,不过根据这些年的体会来看,我觉得没有多大意义,甚至开个年会比上班还累。”环保行业从业者小何表示,如果不用表演节目,只是在下面吃饭,和同事们聊天,顺便抽个奖,还能轻松些。
多位职场人接受采访时表示,年会的流程正变得越来越“格式化”:上午听领导们述职,下午员工表演节目,举办时间大都选在周末。与此同时,在年会节目的准备方面要有创意,不能是简单的歌曲、相声,同时还不能买太贵的道具。在他们眼中,年会已不再是纯粹的欢聚时刻,而是充满了套路和尴尬氛围。
公司年会的流程、节目、着装等往往都由领导指定,现场少不了汇报演讲、倒酒敬酒等环节,甚至部门拿到年会活动奖金也大都得充公。一场年会下来,大家都成了公司品推图文、短视频中的“素材”。
甚至,年会、团建也成为KPI上必须要完成的环节,显然,这种“热闹”正在加重员工的倦怠。
观点三
年会是促进领导与员工交流的平台
“劳碌一整年后,如果能在这一天放下职位等级,忘掉业绩指标,和一路并肩打拼的同事们坐下来吃吃饭聊聊天,对一个打工人来说,或许这就是最好的年会。”采访中,也有职场人感慨。
的确,真诚才是年会最精彩的看点。年会既是一个展示员工风采的大舞台,也是促进领导与员工交流的大平台。企业更应该抓住年会这一契机,认真盘点一年的得失,真诚倾听并收集基层员工的心声,回应员工关切,提升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来年的工作改进和业务发展积蓄动力。
比如有的企业就尝试将年会办成了“吐槽大会”,邀请员工用轻松幽默的方式反馈意见,对企业运行管理提出建议,在嬉笑怒骂中为企业除险“排雷”,不仅巧妙释放了员工压力,还为企业内部改革发展提供了方向。
电影《年会不能停!》中改编歌词吐槽公司的情节,原型就来自几年前的某公司年会。该公司领导在年会现场观看节目后,还将视频转发到个人社交媒体,承诺迅速解决问题,并向参与创作和表演的员工发放了奖金。视频流出后,网友的纷纷点赞为该企业带来了一次有效的口碑传播。
观点四
年会应突出“情感属性”
每年最后一“会”,都是来年的准备。虽有很多职场人不喜年会,但对企业来说,举办年会往往有承前启后、凝心聚人、共谋发展之意。
人力资源管理师何锦婷表示,企业年会具有一定的情感属性。年底,企业通过年会打出“感情牌”,用精彩纷呈的演出凝聚人心,用斗志昂扬的祝词鼓舞士气,既能增强员工的归属感,更能通过这种企业文化留住人才。
那么,如何将年会开进员工心里?
“公司要打开思路,我们辛辛苦苦工作了一年,年会应该是老板、领导们上台表演。”记者采访中,有不少职场人建议。其实,也有不少公司在尝试。比如小米的年会上,会有小米“第一天团”,老板们除了大秀才艺外,还现场发奖,CE0雷军都会亲自参与节目演出。
“每个单位总会有多才多艺的人愿意表演,但不要强迫人。”不少职场人认为,年会策划前,最重要的是站在员工的视角,了解“员工需要什么”,而不是被迫大家参加。
比如有不少年轻化的企业会办轰趴式年会。没有领导讲话,也无需上台表演紧绷齐坐,公司包下一个场所,老板们与员工们打成一片,可以唱歌玩桌游,也可以组团打游戏,还可以喝下午茶发呆……模式任君选择。在各种社交娱乐活动中,逐步拉近着彼此之间的距离。
年会如同一面镜子,反映着企业的文化和价值取向。有人力资源专家指出,最好的年会,要传达的是:公司值得你继续追随。
90后观点
员工才是年会最重要的主角
岁末年初,又到了许多企业集中举办年会的时候。举办年会的初衷本是好的,也有其必要性。但一些年会之所以变成了员工的“累赘”,是因为年会内容庸俗无聊,背离了“犒劳员工”的初衷。
实际上,员工不是反对年会,作为员工,对年会的期待其实很简单——不折腾。笔者认为,员工才应该是年会真正的主角。把年会搞成汇报演出,让年会沦为“尴尬”的加班秀场,不仅会让年会变味变质、背离初衷,还会给原本该放松身心的员工增加额外且繁重的负担。
细微之处见真章。企业只有真正站在员工的角度去策划年会,把选择权交给员工,以员工的感受为中心,办一场诚意满满的年会,才能让参与者获得感更足。
70后观点
年终活动应让员工有更多的获得感
年会让不少员工感觉抗拒,主要原因还是“被迫成为演员”,使一部分内向以及不具备文艺才能的员工感到为难且疲劳。笔者以为,在年会这件事上,单位和员工双方可以“各让一步”。
对于员工而言,尽管进行表演充满挑战,但毕竟是以欢乐为主基调,拉上几个志同道合的同事尽力表演,不必过于在意表演的反响或者是否所谓“出丑”。毕竟在年会这样的大环境下,谁都会理解。
相反,对于单位而言,既然年会主打欢乐祥和,也应该适当考虑员工的感受。比如,年会可以有欢乐的歌唱、舞蹈,也可以有主打温情的朗诵、交流和问答环节,让不同性格和经历的员工能够登一登台、亮一亮相。
而且,年会作为年终系列活动的一环,用人单位最好不要“毕其功于一役”。除了年会,做好年终总结、进行表彰奖励、职位的升迁变动等,都应该看成年终活动的组成部分,让职工在年末有更多的获得感、成就感,那才是真正的目的。
头图来源:图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