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话题|过年回家,你会“报喜不报忧”吗?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陈宁 发布时间:2024-02-04 19:04

摘要: 临近春节了,对于不少离家在外生活的人而言,故乡一直是心头的牵挂。

临近春节了,对于不少离家在外生活的人而言,故乡一直是心头的牵挂。然而,在异乡生活、难得回家的年轻人,会和家人交流自己的真实情况吗?中国青年报曾对1158名受访青年进行过一项调查显示,74.0%的受访青年会对家人“报喜不报忧”。


观点一

不报忧是对家人的一种保护


如今很多年轻人在外打拼,生活中常常伴随着压力,有时甚至都快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但在父母那里,永远听到的都是“我挺好的。”“我没事。”


在知乎上,就有一个热门帖子谈到了有关成年人该不该向父母报忧这回事,其中有一个观点获得了网友大比例的支持。这一观点认为,成年人有压力和不好的情绪时,找一个人去倾诉、宣泄,这是很对的,这是保持心理健康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式,但倾诉对象不应该是父母。


这些网友所坚持的一个观点就是“不报忧其实是对家人的保护”,他们认为年轻人不报忧是一种成熟的表现,懂得去为父母想,去保护家人,这是对的。子女在外报喜不报忧,是对父母一种很体贴的爱,是真正为了父母好。


在上海一家医药外资企业工作的何梦雅,每年都回老家云南和父母团聚过年,她就和现在大部分的年轻人一样,父母问起工作、生活或者感情状况,都以“挺好的”回复他们。她分析说,如果年轻人将自己生活中的不如意、不开心都跟父母讲的话,其实是在给父母徒增烦恼,会让父母为自己担心忧愁,反而让他们都跟着自己不开心。


“跟父母报忧后,他们就会为自己担忧发愁,而这就更加给自己增添压力,因为你会觉得是自己过得太糟糕了,还要让父母这么来为自己担心。”她觉得,向父母排解自己的情绪,其实并没有起到什么大作用,最后只是造成父母担心,而自己看到父母这样,觉得对不起他们。一来没能解决事情或者情绪,二来反而影响到心情。


在她看来,过年短短一周的假期,对于游子们而言,没有必要也没有时间“报忧”。


观点二

生活节奏太快加深了交流的代沟


这个话题让在国外工作的异国游子非常有感触。在国外工作的徐敏就是如此,除了与家人距离更远,又比在国内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多了一层文化差异。


徐敏说:“在国外工作,我自己独立生活,可能一年才回来一次,平时也有时差,所以在国外都报喜不报忧。比如租房子难找,只能自己去解决,告诉父母也只会让他们担心。另外还有一些国内外之间的观念差异,也懒得去解释了。因为思维的构架不同,会产生误解。所以父母给的是精神上的支持。”


他总结道,每个家庭的关系都不一样,其实我们选择无话不说还是有话不说,都是长大懂事的表现。社会发展迅速,生活节奏太快,加剧了代沟。而正是因为这道代沟,父母无法理解子女的处境和心理,往往会做一些“无用功”,报喜不报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不必要的矛盾和冲突,也给自己留出了充分的个人空间。


不过,徐敏也表示,年轻人比上一代掌握了更多的文化知识和技术,可能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会和父母交流,但对一些基础性的东西没有那么多耐心。“比如父母微信发给我们的一些小知识我们早就知道了,就没有及时回应,再比如爸妈对电子设备不会用,我们也没有足够耐心去教他们,这也值得年轻人去反思。”


观点三

喜忧兼报要考虑方式方法


到底是“报喜不报忧”,还是喜忧兼报,很难有一个确切的定论。


有一些年轻人的做法就比较好。“遇到生病不舒服的时候,心里会有些难受,但也尽量不告诉家人,等身体好了以后,再跟爸妈说生病的事。”在上海一家大数据公司工作的白领小张说,自己曾在疫情期间感染了新冠,也没有第一时间通知父母,但在身体好转后,她也把这件事告诉了父母。在她看来,不在感染期间告诉父母,是不想他们跟着担心,但事后让父母知道,这是家人之间的信任和责任。


也有年轻人认为,如果是一些比较麻烦的情况,瞒着父母并不能解决问题,那就应该告诉父母。比如像身体出了状况,不能等到要住院或者做大手术时,父母才得到消息。如果有什么情况得提前跟家人说,也是对家人的一种负责。


事实上,对于父母来说,他们是愿意知悉年轻人的一切的,包括成功的喜悦,也包括失败和不幸的烦恼。因此,作为子女,只要把考虑好父母的承受能力,同时注意倾诉的方式方法,有些苦和忧,告诉他们一部分事实,同时讲一讲自己的解决方式和解决的结果,年轻人是可以报喜又报忧的。


比如,在陈述事情以后,尤其是自己能够解决的一些小事,要明确告诉父母:我想自己尝试解决,学着长大,学着去处理事情,你们不要担忧。有困难,或者难以处理的时候,我会向你们求教的。这或许是更为正确的态度。


这一观点认为,从“报喜不报忧”到喜忧兼报,合理告知父母,这是年轻人成长阵痛后的再成长,是对父母更深的理解和负责。


观点四

专家呼吁年轻人勿忘家庭亲近感


许多人在谈及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时,会说:“好像没办法向他们述说自己工作生活上的难处”“不想在他们面前乱发牢骚了”“不愿他们为自己担心”……某平台展开的一项调查也发现,72%的年轻人表示他们不会和父母进行情感沟通。在大多数人看来,“报喜不报忧”是一种善意的谎言、一种有爱的行为,有的人甚至将其视为“成熟”和“孝心”。


的确,成年人的独立不仅体现在经济上,还有精神独立,能独立解决难题和不良情绪,而不是事事找父母或子女哭诉。但是,在更多时候,报喜不报忧非但没有展示爱意,还让彼此的关系疏远了。


心理学家威廉·舒茨认为,在人际互动的过程中,人们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人人都有倾诉的需求,都渴望被看见、关注、理解和接纳。当一个人愿意向对方倾诉自己的情感、秘密时,关系才会变得十分亲近。而报喜不报忧阻碍了这种亲密的联结。


有专家呼吁,年轻人报喜不报忧也要把握好“度”。面对一些小困难小问题自己解决,体现自己的担当,很有必要。但当遭遇一些大问题,比如生病、工作变化等,和父母沟通交流,大家一起拿主意,共同面对,有事一起扛,也必不可少。这有利于顺利化解矛盾冲突,也能彰显家的温暖家的力量,牢固维系亲情。


90后观点

父母应理性对待孩子的报忧


年轻人为什么习惯性报喜不报忧?是因为报忧也不会帮忙解决任何问题,反而还会增加自己的精神压力。


“不够努力,不合群,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不听我们的劝”……在知乎上,不少年轻人分享了自己曾经”报忧“的经历,大部分得到的结果是,家人不但不理解反而会指责,会过度紧张,会瞎出主意,会自己乱了阵脚等等。甚至有网友编写了一句玩笑话:“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越说越烦,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越谈越崩。”


笔者认为,有时候年轻人报喜不报忧是一种“被迫无奈”的行为习惯。作为父母,担忧孩子是没有错的,体谅孩子也没有错,但理性对待孩子的报忧,客观地和他们分析,不表现出过分的担忧,相信孩子,不做冲动型选择,或许也能让孩子报喜又报忧。


70后观点

多交流反而能让父母更放心


报喜不报忧是一种传统的做法,特别是在中国,人们认为报喜不报忧是一种尊重和孝顺的表现。但是,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的改变,是否应该报喜不报忧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因此,是否应该报喜不报忧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如果一个人在遇到困难时能够自己解决或者能够找到其他解决方案,那么报喜不报忧是可以的。但如果一个人需要家人的支持和帮助,那么向家人坦诚地表达自己的困境可能是更好的选择。最重要的是,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要保持与家人的良好沟通和关系。


当然,年轻人过年回家,见到了许久未见的父母,其实主打一个“陪伴”。在这个时候,作为子女的多说点、多聊点,无可厚非。笔者认为,如果能把自己遇到困难、解决困难的过程跟父母分享,可能会让父母将来更放心。


头图来源:图虫


责任编辑:徐巍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职场话题|过年回家,你会“报喜不...

职场话题|年会为何让打工人又“爱...

2023职场人情绪调查:过半受访...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