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快手内部的一项特殊考核制度引发广泛关注——要求员工每日必须使用自家App刷满1小时短视频,并上报使用记录。这一被称为“带薪刷视频”的举措,旋即成为职场热议话题。这一事件并非孤立个案,而是体验经济、数字技术与行业内卷交织下的典型切片,迫使职场重新审视企业管理权的边界与员工权益的平衡。
观点一
“数字监工”消解了产品体验本质价值
要求员工深度体验自家产品,本是互联网企业培养“用户思维”的常见策略。快手管理层解释称,此举是为弥补产品、运营岗位员工“脱离用户真实需求”的短板,防止功能迭代与算法优化偏离正轨。
然而,当“体验”异化为“强制KPI”,便催生了荒诞的职场生态。有爆料称,员工为应付考核,采取挂机刷直播、共享账号等方式完成任务,甚至出现代刷服务。这种表面化的“数据达标”,不仅让体验流于形式,更暴露了管理逻辑的贫瘠。
首都经贸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院长范围指出,用人单位管理权与劳动者生活自主权的边界模糊,导致部分企业将管理触角延伸至私人领域。他表示,“真正的用户思维应基于兴趣驱动而非权力压迫,当企业试图用‘数字监工’规范员工时,反而消解了产品体验的本质价值。”
值得探讨的是,当“热爱产品”成为职场道德绑架的工具,员工的隐私边界该如何界定?上海七方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马怡坤提醒,若企业强制要求员工在个人时间使用产品,可能超出管理合理限度,甚至侵害员工权益。
观点二
折射出数字时代的职场边界消融
强制刷App的争议,本质是“工作与生活界限”在数字时代的再一次崩塌。传统职场中,物理空间的区隔尚能维持基本边界,而移动互联网让 “工作渗入生活” 变得悄无声息。刷App看似占用的是“碎片时间”,实则将员工转化为“全天候在线的数字劳工”。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边界的崩塌已引发连锁反应。2023年,57岁的配件公司员工辛某因不熟悉企业微信请假流程被解雇,仲裁机构指出:“数字化制度不能成为忽视人性化关怀的借口”。而在快手事件中,网友戏谑“带薪刷视频”背后,实则是“工作生活没有边界”的集体焦虑:当朋友圈转发、社交账号人设管理都可能成为隐性KPI,个体的数字自主权正在被系统性侵蚀。
据调查,北京互联网从业青年49.6%日工作时长超8小时,55.4%拿不到加班费,而全行业周平均工作时间已达47.5小时,远超法律规定的40小时。这背后折射的,是互联网行业对“员工效能”的极致挖掘逻辑,隐藏着用人单位管理权与劳动者权利的不平衡。
观点三
企业管理应往“创新性激励”转向
快手的强制刷App也折射出互联网行业发展的焦虑——当流量红利见顶,企业转而向内部挖掘“存量价值”,却往往陷入“战略懒惰”的陷阱。但换个角度看,这一争议也为职场管理创新提供了镜鉴:若将“强制刷量”转化为“创新性激励”,或引入类似“用户体验官”的自愿轮岗制度,或许能在激发自主性的同时收获真实洞察。
例如,腾讯的“打怪升级”员工成长体系,通过设置80多个晋升通道,将游戏化激励融入职业发展,既激发自主性又提升员工满意度。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当行业习惯于用“简单粗暴的管理手段”应对复杂的创新需求时,是否忽略了员工的核心诉求,他们需要的不是“被监管的体验”,而是“被尊重的参与感”。管理学者李顺军在其撰写的《领导力就是不装:游戏化思维引领管理变革》一书中指出,传统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新生代员工的需求,创新性思维通过目标明确、规则清晰、反馈及时等机制,能有效激发员工的主动性与创造力。
快手的强制刷App事件,看似是一个企业的管理决策,实则是数字时代职场关系的切片。它迫使我们思考:当技术不断模糊工作与生活的边界,企业的“管理权”应有怎样的底线。而那些试图用“强制体验”维系产品竞争力的企业,或许更该反思:真正的用户粘性,究竟是靠数据指标“刷”出来的,还是靠尊重与共鸣“养”出来的。
头图来源:图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