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上海高校应届毕业生预计有24.6万人,再创历史新高。离校在即,24.6万年轻人的就业状况如何,牵动着社会公众的心。
就在今年5月,本市12个部门联合发布《做好2025年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出台多达29项具体举措,内容涵盖政策引领、开发岗位、做细帮扶、加大扶持等方方面面。前不久,人社部门再次推出“10个专项行动”,全面启动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服务攻坚,旨在通过实名登记、职业指导、招聘对接、困难帮扶等全方位就业服务,全力打造青年“乐业之城”。
就业“大考”年年有,但“解题”却没有固定答案。原因就在于经济形势在不断变化,产业转型不断推进,企业用人需求随之转变,就业人群的特点也每年有所不同。光靠“复制黏贴”政策想要为年轻人打开梦想之门,显然不现实,“答题”唯有与时俱新、与时俱进,方能迎刃而解。
一方面,高质量岗位要从新质生产力中获取。众所周知,解决就业矛盾的关键性问题,就是岗位从何而来。当前,就业市场的总体岗位数量并不少,但为何往往令年轻求职者“不称心”,质量不高通常是瓶颈。当前的年轻人普遍拥有向“上”的心,向“前”的视野,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和发展充满期待,一些传统产业和职位很难引发关注,其“钱景”也很难俘获他们。
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诸如人工智能、低空经济、量子技术等“核爆点”渐次释放活力的同时,一大批高质量的岗位也会随之喷涌而出。无论是去年推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重点产业领域技能人才培养试点工作的通知》,还是今年的“29条”、“10个专项行动”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出,要聚焦本市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以及养老护理、家政服务等重点行业领域,充分挖掘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带动就业潜力,引导毕业生发挥专业所长,破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另一方面,加速产教融合方能让年轻人“平滑”入职。走出“校门”,进入“企业门”,两个“门”之间的距离应该如何越缩越短,甚至直接“零距离”衔接,能让高校毕业生直接“跨门而入”?上海在化解就业市场矛盾中始终在思考。
“供需对接”是最初的方向,而如今正在不断进化成“资源共享、协同育人”的新模式,其目的就在于四个字——精准匹配。长期以来,“招工难”与“求职难”始终是就业市场的顽症,背后往往凸显出的就是企业招聘的需求与求职者的能力并不符合。通过加深校企合作的力度,建立人才输送通道,让符合企业所需的人才真正在学校内得以培养,年轻人找工作才会“少折腾”,不会“白费劲”。
为此,上海明确提出,要聚焦重点产业领域,开发一批符合产业发展需求和青年就业意愿的培训评价项目。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大力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定向培训等培养培训模式。除此之外,今年更是提出新增储备2万个见习岗位,重点面向“三大先导产业”、社区基层等领域,开发更多科研类、技术类、管理类见习岗位,让年轻人更早接触职场,与企业“握手”。
不仅如此,还需用新职业打开高校毕业生的新天地。就在7月22日,人社部颁发了第七批新职业,一批兼具技术含量与时代特色的新职业、新工种与公众见面,从而让求职者有了更广阔、更多元的职业发展路径。
麦可思研究发现,从事新职业的群体,在月收入、就业满意度等就业质量核心指标上表现抢眼,明显优于平均水平。市场对于新职业需求持续增长,用人单位也舍得投入更多资源,抢占未来发展的先机。对于年轻人来说,向“新”而行更为符合他们敢于尝试、突破自我的特性。不断涌现的“灵活就业”人群中,越来越多出现着刚从大学毕业的学生。就在不久前,上海发布了支持互联网内容创作的“沪九条”,政策明确支持灵活就业的内容创作者,在人才落户、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便利,这对于那些立志于自媒体创作的青年们来说,无疑给了他们更多挥洒创意的支持,让他们在上海这片充满机遇的“雨林”中得以蓬勃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