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仅4283家企业,从业人员不过逾7万,年营收居然突破了5600亿元。8月29日,记者从上海市第二届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大会上了解到,目前本市人力资源服务产业规模持续保持全国领先,而“AI智领,HR智链”的新路径将成为产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近年来,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聚焦“专业化、数字化、国际化、品牌化、标准化”目标,先后出台创新发展行动方案、“伯乐”奖励计划、专业人员职称评审等政策,加大了对人力资源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持力度。
开发培训更多“人工智能推介官”岗位
市人社局人力资源市场管理处处长林华告诉记者,从去年的年报统计数据来看,上海人力资源行业全口径年营收突破5600亿元,占全国比例达到了五分之一,为上海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当天发布的评估报告也显示,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已形成了“一区多园”发展格局, 2024年营收入达到了603.82亿元,为2020年的2.36倍。2020至2024年的累计营收达到了79.52亿元,连续多年稳居国家级产业园区首位。
下一步,上海人力资源产业提升能级的方向在何处?“AI+HR”将会成为主要路径。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开幕式上,商汤科技、人形机器人、黑湖科技、中智科技人才等7家重点企业与意向聘用的首批“人工智能推介官”签约。未来,人社部门将会同经信部门,整合就业政策和产业政策,共同开发培训更多“人工智能推介官”岗位,助力本市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推广、普及和应用。
不仅如此,静安区、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与上海外服、云生未来等企业代表共建的“未来产业人力资源开放创新实验室”也揭牌成立。林华指出,该实验室将聚焦上海的“3+6”重点产业,探索人工智能在商业、服务模式上的应用场景。
百家企业招聘“3+6”重点产业人才
事实上,近年来不断涌现的求职机、AI面试官、数字员工,已经让上海各行各业感受到“AI+HR”智能引领带来的变化。
上海利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德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举了个例子,一家大型服务业企业拥有4000名员工,原先光每天负责调班的专职人员就要达到40名之多,“但上线了AI智能排班系统后,人工智能可以轻松地找到合适的替岗人员,且能完成从发派任务到打卡上岗等一系列流程,对企业来说可谓省心又省力。”
北京外企德科人力资源服务上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侯菲律也表示,目前企业正在为很多家合作伙伴进行数字员工的赋能,“未来,一个正式员工的身边会有好几个智能体‘同事’,这些‘同事’将会分担他的琐事,为他提供建议,从而提升工作效率。”
除此之外,大会现场还举办了“3+6”重点产业人才招聘活动,上海睿智医药研究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新傲芯翼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上海电控研究所等100家重点企事业单位集中设展,提供芯片研发、人工智能算法、生物医药研发、高端装备制造等高端岗位2000余个。
头图为“3+6”重点产业人才招聘活动现场。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