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调查|上海高校毕业生的秋招季:在焦虑与希望中突围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郭娜 发布时间:2025-10-27 18:01

摘要: 25.8万名2026届上海毕业生正在同场角逐一张张通向未来职业的“门票”。

“秋招才刚开始,祝大家都能上桌。”一位大学生在社交媒体上写道。


“金九银十”的秋招季,仿佛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25.8万名2026届上海毕业生正在同场角逐一张张通向未来职业的“门票”。他们面对测评、AI面、笔试、群面等一道道关卡,在一轮轮选择与被选择中,完成踏入社会的第一次全力冲刺。


焦虑:“什么时候轮到我上桌?”


在大学生群体中,通常把考研、考公成功称之为“上岸”,而求职,也有个新说法,叫“上桌”。“什么时候轮到我上桌?”“到现在一个offer都没有,正常吗?”在社交媒体上,大学生们的焦虑一览无余。


“上桌”,是每个在秋招季的大学生共同的渴望。根据预测,2026届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再创新高,上海高校毕业生人数也同比2025年有所上涨,高达25.8万。


“从8月份大厂启动校招,我就开始投简历,很遗憾,到现在还没有结果。”刘婷(化名)是一名中文系研究生,她感叹秋招就像是对自己过往努力的一次次否定,五味杂陈。“我大概投了有60家公司,在测评、AI面、群面、真人面,各个环节挂得都有。”刘婷说,邮箱里除了测评邀请,收到最多的就是拒信。“我也在不断的复盘和反思,投企业还不够多,缺乏实践项目和垂类实习经历,还有些社恐,在群面中总是很紧张……”刘婷也在努力调整就业方向和心态。“中厂或者小厂也要投,简历还要再打磨,或许等‘双9’们选完,就轮到我上桌了呢?”


同济大学新生院党委副书记方雅静从事多年学生就业工作,作为就业指导专家,她经常在招聘会上为求职的学生答疑解惑。“同学们普遍感受到了就业的压力,能够感觉到他们的焦虑和迷茫。”方雅静说:“同学们问得最多的就是简历制作和面试应对技巧,但有些学生到了招聘会现场,拿出的简历还存在格式错误、表述不当、内容空空等多方面问题。还有个共性问题就是缺少‘目标’,他们有的没有明确的求职目标,或者是只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但不知道想要什么。”


除了焦虑和迷茫,还有纠结。“‘00后’们是成长于物质基础丰厚年代的年轻人,他们会直接提出对于工作与生活平衡、自我实现等方面的需求。”竞争激烈的求职环境和职场生态,碰上“不想卷又躺不平”的心态,大学生们充满着矛盾感。


期待:“还要多少面才能到终面?”


“我要多少面才能到终面?”这条关于秋招的贴子,引来不少同学的共鸣。测评、AI面、群面、总面……面试环节越来越多,面试问题越来越难,让求职之路更显不易。


“做完这个做那个。”张臻(化名)的邮箱里两个小时内收到了四封不同银行的邮件,有测评、有AI面、有笔试。张臻笑称自己已经变成测评主理人了,而这还只是第一道关。“有做了测评才筛简历的,也有做了海笔才筛简历的,异地线下面试费时费钱,有的时候几轮面试之后发现自己被‘泡池子’。”张臻感叹。


“秋招遇到了彩虹面,三次笔试,三次面试。”“研究生三年,希望我至少有三段垂类实习经历,我不需要在校学习吗?”“网申投了策划岗,企业后来到学校招聘了,我现场排了一个小时,HR告诉我说今年这个岗位不招人……”“从早上睁眼就在做测评,每投一个公司就得重填一边简历。”在社交媒体上,同学们发帖吐槽,也相互取暖安慰。


“当前的就业形势,用人单位选择求职者的余地比较大,自然会通过很多办法‘优中选优’,竞争激烈的岗位秋招战线长可能是常态,同学们要做好心理建设,把每次面试当成积累经验的机会。”同时,方雅静建议同学们,要认真分析求职目标的契合度。“那些热门大厂和岗位是否真的适合自己呢?也要准备好备选方案,如果最理想的岗位暂时没有实现,当前还有哪些选择,要客观评估和理性选择。”


面对激烈的竞争,高校也在做着积极调整。上海海洋大学就业创业服务中心主任孙红刚告诉记者,为了避免同学们在秋招季节里分身乏术,今年特意将毕业论文时间从12月份提前到9月份。“以往,10月-12月这段时间同学们要准备考研考公、跑招聘会,再做毕业论文,时间太紧张了。今年尝试调整下时间,让同学们专心准备秋招和备考。”孙红刚说,学校也留意到了招聘企业越来越重视实习经验,所以今年各院系都在“访企拓岗”,设立实习基地,帮助同学们增加实习实践经验。


转机:懂AI和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赢麻了”


在前几天举行的2025年冬季长三角联合师资招聘专场上,不少学校在招聘信息技术老师的岗位要求上打出“人工智能方向”,希望能招到一专多能或者AI素养比较高的老师。比如,曹杨二中东校负责招聘的老师明确表示,有相关学科竞赛获奖经历、具备AI素养的求职者,更受欢迎。西延安中学校长伍敏希望招到数字素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沟通能力强的年轻教师。


中小学招老师看重数字素养,企业招聘则更是如此。懂AI、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成为“香饽饽”。最近,各大银行秋招正在进入“白热化”阶段,从各行秋招公告来看,除常规的业务管理人员、行政人员的招聘外,具备理工科和科技背景的人才越来越受欢迎。比如,浙商银行的招聘公告显示,除经济、金融、管理、法学等专业外,非常欢迎具备计算机、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信息处理、数学、统计学、量化分析、物理等相关专业背景或复合背景的应聘者报名。


“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的人才需求度比较高。”这是上海电机学院学生处副处长刘国军的明显感受。“10月16日,我们举办了秋季首场校园招聘会,130多家企业提供了500多个就业岗位,主要涵盖智能制造、集成电路、航空航天、能源材料、现代服务等重点领域。”刘国军告诉记者,这次来招聘的企业既包括上海航空发动机复合材料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等高端制造企业,也有宇量昇科技、新微半导体、日荣半导体等集成电路类企业带来大量技术研发岗位,还有像派能能源、卡倍亿新能源、康恒环境等能源材料企业带来了绿色科技能源领域新兴岗位。


从钟情互联网大厂到投身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大学生们的选择也在发生变化。来自麦可思研究院最新报告显示,22.5%的应届本科生投身制造业,在电子电气设备、机械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就业的比例持续上升;制造业吸纳本科毕业生中,计算机、自动化类专业占比上升明显;越来越多研究生学历人群进入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就业。


“文商科专业的同学也不要气馁,AI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各学科的赋能,也会产生很多岗位。比如,AI产品经理需要结合市场调研、用户分析等文商科技能,AI运营需要通过内容策划、用户增长等能力推动技术商业化。文商科学生在沟通表达、逻辑思维、人文素养、跨文化理解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这些正是AI难以替代的‘可迁移能力’。”方雅静说,文商科同学不必因行业冷热而自我设限,只要认清自我、精准定位、主动行动,即便在技术类人才需求占比增长的招聘季,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适配岗”,在秋招中突出重围。


头图为2026届上海高校毕业生在招聘会上求职。劳动报记者 贡俊祺 摄影

摄 影:贡俊祺
责任编辑:王迪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稳就业一线|互联网大厂今秋补新血...

招聘启示|腾讯、华为等大厂提前启...

2022高校毕业生秋招行情:电商...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