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际掌掴同事日”在网络上悄然走红,每年10月23日,这个听起来有些暴力的节日都会引发热议。它并非鼓励真实掌掴,而是让员工通过幽默方式表达职场挫折。无独有偶,今年7月,“发癫文学”在社交媒体上蔓延,一种以荒诞对抗压力的职场“黑色幽默”正在兴起。这背后,是越来越多上班族在压力下寻求心理释放的缩影。有观点认为,当“黑色幽默”成为减压出口,企业管理正在面临新一轮考验。
观点一
职场人用“黑色幽默”代替直接表达
“掌掴同事日”的流行并非偶然。据媒体报道,这一节日自2000年代初就在美国网络文化中兴起,原意是一种夸张式的职场幽默。
但细想这一幽默背后的本质不难发现,是员工对平等、尊重和认同感的渴望,有观点认为,这是职场话语体系的“代偿性发声”。根据智联招聘2023年发布过的《职场沟通现状报告》显示,27%的员工认为企业意见反馈渠道无效,而盖洛普2023年全球职场调研更明确,61%的离职者将“不被倾听”列为离职首要原因。
这种沟通失灵在年轻群体中尤为明显:脉脉高聘《2024职场生存洞察》发现,面对不合理安排,近四分之一职场新人会选择“假装积极、实际怠工”,用消极抵抗替代直接表达。“年轻人用幽默包裹不满,本质是对冲突的回避与自我保护。”人民论坛网的职场心理研究指出,幽默重评能帮助个体重新编码负面事件记忆,避免情绪反刍循环。
这种表达转向在离职场景中更为直白。一家互联网大厂的HR在小红书举办的周末沙龙公开分享中提到,年轻员工常以“回家喂猫”“追求诗和远方”等玩笑掩饰真实不满,实则是对长期诉求未获回应的变相抗议。
观点二
企业应对员工“吐槽”考验管理智慧
当年轻一代用“发癫文学”“黑色幽默”代替直接表达,企业的应对方式,其实藏着管理的智慧。有的企业把“吐槽”当“麻烦”;有的却因势利导,把“吐槽”变成了拉近距离的机会。
国内一家建筑类国企就选了后者:去年底员工私下传“采购流程跑断腿”的段子,公司工会没制止,反而在项目部办了场“吐槽大会”,还让物资部、行政部的负责人坐前排当“听众”。“我当时吐槽‘买个螺丝钉要填5张表’,物资部主任当场拍板简化流程,3天内就把表合并成2张,还加了线上审批通道。”该公司技术员张强在接受采访时说。
“比起堵着员工的嘴,不如给情绪找个出口。”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校长闻效仪在采访中直言,好的管理不是让职场没“吐槽”,而是让“吐槽”能变成解决问题的线索。智联招聘2023年报告也印证了这一点:有“定期沟通渠道”(比如吐槽会、树洞邮箱)的企业,员工离职率比没有的低28%。毕竟,当员工不用靠“发癫”来解压,才是真正的职场舒适。
观点三
企业应创造安全的“说真话”空间
也有观点认为,职场幽默不光是员工自己宣泄,企业要是把它融进文化,就能和员工一起把压力变成解决问题的动力。
阿里巴巴早期的“阿里十派”就是例子:员工组跑步、读书这些兴趣小组,加班后夜跑、周末共读时,会随口聊工作卡点,比如聊“客户改需求太频繁”,或者对于跨部门间的工作流程互提建议等。
字节跳动更直接,靠“季度调研+快速响应”让“吐槽”有落地处。“调研里设‘最想吐槽的流程’题,有人写‘跨部门会议像赶场’,一周内行政部就出了会议管控表,超1小时要报备。”有字节跳动员工在脉脉上分享。智联招聘2024年《职场人压力报告》也证明:有心理健康支持和沟通渠道的企业,员工满意度比传统企业高1.5倍。
“聪明的管理者会从员工玩笑里找问题,”前互联网大厂HRD、人力资源专家杨晓丽在接受采访时说,“企业不妨定期搞‘轻松提案会’,哪怕用段子、漫画提建议,合理就落地。”就像中国二十二冶装配式公司最后把“吐槽大会”升级成“季度改进会”,让员工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在正式渠道中得到及时反馈和落地。
在专家看来,与其让员工在社交媒体上“发癫”,不如在内部创造安全的说真话空间。这么一来,幽默才不是光积攒情绪,而是真能帮着解决问题。
头图来源:图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