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在南极发布的员工内部信,近来成了职场话题的焦点——当六十岁的他分享首登南极的激动时,不少员工却在加班压力下吐槽“难以共情”,这一反差,恰让这封“南极信”成了管理者的一面及时镜。
最先被热议的,是年轻员工的情绪宣泄。不少职场人直言,领导在远方分享人生高光时,自己正被加班填满日常——这恰恰提醒企业:员工的真实压力,是管理者最该优先看见的“集体感受”。
网友的声音也呈两极:有人觉得俞敏洪是真心分享六十岁的新鲜体验,这份人生高光本就值得共情;也有人吐槽“领导的感悟离打工人太远”,是脱离现实的“云端发言”。
笔者认为,这封信的争议,本质是领导与员工视角的错位。当管理者沉浸在自我体验里时,很容易忽略下属的真实疲惫。虽然这道鸿沟不会因善意消失,但却能因“视角转换”被弥合:若先接住员工的加班情绪,再分享个人激动,或许共鸣会多过争议。
当然,不必过于苛责俞敏洪的措辞:他或许是真的难掩首登南极的兴奋,也可能是公众人物常见的“人设分享”,本就不必过度较真。事后,俞敏洪也做出回应,称“允许员工吐槽是新东方传统”,并承诺明年送基层优秀员工赴南极,这份“接住情绪+落地行动”的态度,让争议多了几分缓和。
对其他管理者而言,这面“镜子”的价值,正在于提醒:内部沟通的前提,从来不是“分享自己的高光”,而是“先看见员工的真实”。
毕竟,共情的起点,是站在对方的视角看世界。
头图来源:图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