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架飞机的机载系统都等同于神经中枢系统,无论是堪称“飞机大脑”的航电计算机,还是被誉为“安全卫士”的特种保险丝,哪怕有一丝故障,都有可能引发严重飞行事故。而对于研发、生产这些“声光电”领域产品的上海航空电器有限公司的一线职工而言,保障产品可靠和飞行安全是他们作为航空人的首要责任所在。
由于产品生产及工艺属性的特殊要求,一些一线职工们需要在温度超过30、40°C的操作间内持续工作。近日,劳动报记者走进一线,感受他们在“高温”下的坚守。
420℃,熔锡炉边“慢火烤手”
推开总装分厂三楼的高温焊接间的门,阵阵松香味混合着房间内的闷热一并袭来,耳边传来的“嘶嘶”焊接声与腾起的焊烟让人顿时停止了0.1秒的呼吸。
记者坐到焊接工程娟华师傅的旁边,只见她“全副武装”:一件防护服、防护口罩,左手上戴着厚厚的防护手套,在开着空调室温仍超过30℃的房间里,穿上这样一套装备,还未工作便已经开始出汗了。
“第一步是将锡条熔化在高温锡炉中。”说话间,她向记者介绍起焊接的步骤。正当记者拿起锡条准备放进锡炉内时,她及时递上了手套,“这炉内温度高达420℃,如果没有化好锡液,滴在手上可就直接是一个泡。”记者看到她拿着电烙铁的右手,光是大拇指下方及手腕处,就有大大小小4、5个水泡的痕迹。跟着程娟华的操作步骤,记者先是用毛刷蘸取松香,在保险丝的一端刷上后又拿起了一支一斤重的大型电烙铁,右手持着电烙铁,用烙铁头在锡炉内蘸取一定量的锡液,慢慢地焊在已经涂满松香的一面,整个过程就像在慢火上烤手一般,唯一不同的是焊接中飘散出的青烟散发着阵阵松香,等到记者将锡液全部焊在保险丝一端早就已经满头大汗了。
熔锡炉的温度、电烙铁的重量……这些并不是这份工作最大的“考验”,程娟华说,“一旦特种保险丝出了故障,到了一定熔点断不了,或是提早断了,都会造成严重的飞行事故。所以,我们在工作中承受的精神压力是普通工作无法比拟的。”
120℃,干燥箱旁“蒸桑拿”
刚离开焊接间,一楼门口的一间干燥室引起了记者的注意,里面的职工个个满头大汗的样子仿佛刚刚蒸过一场桑拿。还未走进干燥室,大量热气袭在脸上,叫人直呼热。只见干燥室内的喷漆工丁浩弘正推着一车的零件走出,站在门口“冷热交替”处,享受着短暂的“幸福”。
“这里主要负责的是零部件面上的喷涂干燥工序。” 丁浩弘拿起一块零部件介绍道,由于飞机长时间在高空飞行,零件需要耐磨、抗击打等特性,因此在高温环境下进行零件表面的油漆干燥是必经步骤。只见他戴着防护手套,从一车十排的推车上拿起一排已经喷涂好油漆的零件,并将它们放到已经加温至120℃的干燥箱内。“它就像是个大烤箱,一旦打开就会将内部的热气释放出来,形成一股热浪。”正说着,他将干燥箱打开,熟练地将一排排已经喷好油漆的零件放进每一栏中,每次一车十排零件都放入干燥箱后才关上门,重新调整温度,将内部温度再次升至120℃。
丁浩弘告诉记者,之所以房间内如此闷热,主要还是为了保证环境的一致性,“如果在干燥室内装了空调,一冷一热,很有可能会导致零件表面涂层热胀冷缩,影响产品质量。”他笑着表示,这也算是一种“自我牺牲”吧。
-12°C,“工会清凉”为他们降温
无论是高温焊接间内的焊接工,还是喷漆车间内的喷漆工,他们都因为航空零部件的特殊性无法在更舒适的环境温度下工作,这使得他们的工作环境更为艰苦。
是问题,就总有办法来解决。记者来到公司内的职工小家中,打开这里的冰箱,零下12°C的冷风让人冷却了一时的热度,各式的冷饮和水果、点心已经塞得满满当当,这样的职工小家每栋楼都设有几个。“好几年前,为了降温,我们也采取过在房间内摆放一桶冰块加上水的方式进行物理降温。”
公司工会主席刘杨东告诉记者,因为特殊工种和航空产品工艺属性问题,一些产品的生产环境无法进行大范围的改造,公司除了各种清凉慰问之外,集中对一线生产部门的生产设备进行了改进,如对烘干箱进行了改造,增加了通风装置,把车间内大量聚集的高温闷热空气尽量排到车间外;在每个高温焊接工位上,增设吸风装置,“让职工不再‘慢火烤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