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语翻译员唐文妍:为无声世界读者打开书展大门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马亚会 发布时间:2019-08-16 15:00

摘要: 在莫砺锋身边站着一位年轻的姑娘,正将讲座的内容实时翻译为手语,帮助台下的听障者同步“聆听”。她,就是唐文妍。

8月14日上午,一年一度的上海书展拉开了序幕,时隔一年,设在友谊会堂一楼的七天国学课堂也再次开场。首堂课,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带领观众,就唐诗话题与杜甫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现场,上到白发老人,下至学龄儿童,每个“学员”都听得认真。而最引人注目的一幕是,在莫砺锋身边站着一位年轻的姑娘,正将讲座的内容实时翻译为手语,帮助台下的听障者同步“聆听”。她,就是唐文妍。  


一个月前开始准备

为译好唐诗遍阅古籍


初见唐文妍其实是在去年书展时,由上海图书公司策划的国学馆“七天七堂课”首次亮相友谊会堂。七位国内知名学者从不同角度解读国学经典作品,不仅受到了普通读者的一致好评,唐文妍所负责的手语翻译更是上海书展15年来首次“破冰”,为听障读者打开知识大门。


许多人可能会问,聋人并没有视力障碍,完全可以通过阅读文字获取信息,为什么还一定要配手语翻译呢?对此,唐文妍这样解释:“好比我们读一本英文书,视觉上没有障碍,但因为不是我们的母语,理解起来难免有偏差,如果有了中文讲解就好多了。对聋人朋友来说,手语就是他们的母语。”


去年,唐文妍承担了七堂课中的三场,收到的最多反馈就是“听懂了,学到很多”。这让从事手语翻译工作十余年的她,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了聋人对知识的渴望。正是这样的原因,不久前,当书展活动主办方再次找到她时,平日里忙到无暇休息的唐文妍依然欣喜地接过了任务。


不过,不同于传统讲座,国学课的内容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个方面,文史哲均有涉猎,并且包含许多学术性极强的专业用语,这对手语翻译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为了让听障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些知识,唐唐从一个月前就开始着手准备。


单是首堂课要讲的唐诗主题,她就下足了功夫。一方面遍阅古籍,尽可能多地做好背景知识储备;另一方面,对于一些高频词的译法,她还特意去请教了身边的聋人朋友,只为让更多无声世界的读者“听到”“听懂”国学的魅力。


 

表情、肢体、频率、力度

手语是一种三维视觉语言


周三上午,国学课正式开讲,友谊会堂一楼的100个座位早早坐满了人,会场四周的过道上还有不少读者自发排队听讲。首堂课一个半小时的体量,在唐文妍手指流畅的翻飞下圆满结束。全场的读者一遍遍鼓着掌,尤其是前排的聋人朋友,让唐唐很是感动。


“这个群体,他们孤独太久了,内心非常渴望交流。”因此,在唐文妍眼中,手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而手语翻译则是聋人们连接世界的重要窗口。她告诉记者,手语翻译的职责是更真实地把内容传递给观众,不仅仅是手势,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有特殊的意义。


“它是一种三维视觉语言,同一时间会传达出大量信息,而且一个意思可能在一个群体里就有两三种表达。”说着,唐唐立刻做了一个简单的演示:比如双手摆动这一动作,配合不同的表情、频率、力度,可以传达出慢跑、奔跑、逃跑等不同的信息。


也是因为这样,手语翻译需要体力和脑力的高度结合,其挑战和压力不亚于常规的同声传译,一场活动下来常常是筋疲力尽。可是,唐文妍不允许自己累,在她看来,每堂课都是必须高效完成的任务,一旦松懈,台下听不见的读者就被挡在了知识的大门之外。


 

不让美好沉默

希望推进手语翻译职业化


现在,唐文妍在一家听力服务中心做全职手语翻译,公司有个项目叫“沟通无忧”。唐唐喜欢这个名字,她告诉记者,聋人对于知识有着超乎常人的渴望,可是这样的机会却少之又少。“不论国家也好,还是残障人士也好,我们反复地在强调信息无障碍这件事。聋人群体也有阅读需求,但所谓无障碍,其实还没有非常完善。”


据唐文妍介绍,在国外,手语翻译已经成为成熟的职业,是一种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很多手语翻译员都是高学历,也能拿到和其他语言翻译同等的报酬,且社会地位高,受人尊敬,所以很多年轻人都愿意干这一行。但在国内,整个手语翻译职业化水平还处在起步阶段,能够被听障人士认可的手语翻译更是微乎其微。


虽然国家相关部门早在2007年就将手语翻译员列入了我国统一规范的新职业,但多数人仍不知道手语翻译是一份工作,反而因为服务对象是听障人群而被当成一种志愿服务。大众对手语翻译的复杂程度认识不足,无法理解手语翻译的劳动价值,这些都使得国内手语翻译的职业化之路变得更加艰辛。


不过,唐文妍并未因此放弃努力和希望。在她看来,“七天七堂课”其实就是一道曙光,上海书展已经迈出了一步,这是一种信息无障碍的努力,无声世界的大门正被悄然推开。




摄 影:马亚会
责任编辑:李佳敏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手语翻译员唐文妍:为无声世界读者...

共赴“书香之约”,这份书单请收好

上海书展涌动工匠精神:十余年练就...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