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0千伏漕溪变电站的“五一”国际劳动节,正是在劳动中度过。作为国内首条35千伏公里级高温超导电缆工程的“起点”之一,这里正酝酿着一场供电技术的“革新”。
“执导”全国唯一的项目
据了解,该项目是全国首个采用全国产二代带材的35千伏公里级高温超导电缆示范工程,也是全球首个以商业化运行为目标的工程。工程从220千伏长春变电站至220千伏漕溪变电站,新建电缆长度约1.2千米。该工程的建成将在装备制造、建设、运行、维护等多方面形成全球领先的标准体系。
“这样说吧,一条高温超导电缆可以替代4至6条相同电压等级的传统电缆。现在地下空间越来越小,超导电缆可以节省70%的地下管廊空间。打一个比方的话,这就是供电方面的5G技术,是一项技术革新。”作为该项目的项目经理,从项目4月30日挖下第一铲后,来自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市南供电公司项目管理中心的陈导已在项目上值守了5天。
有着一个颇为“导演范”名字,陈导也真的导演过一些文艺节目,此次作为这一全国首创项目工程的“导演”,他心里还是有一点没底:“这个工程没有任何经验可参考,而且也容不得半点失误。”据他介绍,这次要铺设的电缆全国仅有一根,其造价高达1个多亿。“超导电缆与一般电缆相比又重又硬,稍有不慎也会变形,这次工程现场,除了10名施工人员外,还有6名管理人员,足以显示超导电缆的重要性了。”
假期每天都驻守在现场
其实,早在项目第一铲之前,陈导已经开始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由于工程项目途径社区及商圈,陈导数次设计并修改方案,最终确定从两个起点同时开挖、在地下3米深度施工的方案。
令陈导没想到的是,受疫情影响,原计划年后就启动的项目搁置期间,现场与原定方案发生了变化,这无疑给本就工期紧张的项目蒙上一层阴影,他迅速行动起来,与沿线业主、施工方、相关部门一次次联络,最终在动工前再次更新施工方案。
即使有如此精密的准备,陈导依然每天早上9时准时到项目现场“报到”,用他的话说,“路段比较复杂,工期也紧张,如果在现场旁站可以直接定方案,不然时间都浪费了。”而除了现场施工的技术和安全方面,每天的站班会上,他也会强调一下防疫的内容,“这两天气温比较高,要注意督促工人们戴好口罩。”
“五一”假期的第一天,天气有些阴霾,陈导曾担心过如果连日阴雨将影响工程进度,好在随后的几天连续放晴,让他长舒了一口气。“目前来看这个假期基本能完成第一段的样沟开挖工作,后续就要在确认其他管线的情况下,看超导排管是否能够顺利埋下去了。”
项目现场、办公室、家,“五一”假期临近尾声,在这个假期中,这三个地方几乎涵盖了陈导每一天的行程。1987年出生的他,却是有14年工作经验的不折不扣的“老兵”。从变电运行一线到项目管理中心,节假日加班对他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家里人也习惯了这点,“其实我老婆是做设计的,她加班比我更多。”采访当天的晚上,陈导还是决定和老婆出去吃顿饭,逛逛街,这个假期也就“算过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