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届进博会会程已经过半,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举行,如何让进博会安全、精彩、富有成效地举行,庞大专业的保障团队在这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连日来,记者分别采访场内和场外的多支团队,听这群不抛头露面却职责重要的职工讲述自己的进博保障故事。
场内:温差精准到0.5度,最长几个通宵未合眼
——国展中心会议中心高级经理赵韻讲述开幕当日背后的故事
11月4日晚八点,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拉开大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视频主题演讲中提到,“本届进博会,各国企业参展踊跃,展览面积又扩大了近3万平方米。这次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各方面都作了周密安排,相信一定能够办成一届安全、精彩、富有成效的博览会。”
而为了达成安全、精彩、富有成效的进博会,负责开幕式现场国家会议中心(上海)方方面面准备工作的会务团队,无疑面对巨大的挑战。国展中心会议中心高级经理赵韻连续三年负责开幕式的会务工作,对他来说,自己和团队其实都是“隐形人”,他们只出现在需要他们的地方,因为在会议开始时,主角永远是台上的那些,赵韻们只负责将其中的细节落实和执行。
11人团队分管78个会议室
曾5个通宵没有合眼
赵韻所在的这支会务团队一开始名字叫会议小组,人数从一开始的8人到如今的11人。他说,这支队伍精干,一个人就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口,“有人负责设备,有人负责茶歇,有人负责接待,11个人在国展中心内统筹78个会议室,今年要管理100多场会议的举行。”
今年由于疫情关系,会议数量已经有所减少,在去年第二届进博会时,整体会议数量超过200场,工作强度非常之大。赵韻透露,自己曾经5个通宵没有合眼,黑眼圈是大家的常态。密集的会程,大量的对接工作,他直言是“无缝链接”式的工作状态,上一秒还在协调设备,下一秒就要去准备茶歇。赵韻还特别提到一点,由于会议中心内有大量的艺术品进入,包括最著名的位于迎宾大厅的巨幅国画《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些艺术品的保养、维护以及介绍等都会由他的团队负责。“我们负责艺术品的是一位1994年出生的年轻小伙,他现在已经完全成为专家,从养护到讲解,面面俱到,这就是三届进博会对于员工的一种历练。”
一杯咖啡和0.5度温差
细节之处凸显金牌服务质量
赵韻告诉记者,开幕那天的茶歇工作是他全程在盯,别人都以为茶歇没什么复杂的,提供一些咖啡和茶点就好了。“因为是疫情期间,这个会议中心的饮品和糕点都需要特别注意,开幕当天来自全世界的高级别领导人、企业CEO等都会在这里进行茶歇,所以我们要注意到所有的细节。”
由于场馆内不提供上下水系统,所以咖啡不能现场制作,所有的饮品都在前一天晚间10点开始制作,一直到凌晨3点左右全部完成。但工作到这里才进行了一半,出于安保考虑,这些咖啡被统一装入一只只大的保温桶,由专人送入场内。
赵韻透露,一只保温桶的重量大概在50斤,需要人背进会场。赵韻向记者描述到当晚的情形:加上星巴克团队的小伙伴,大概有300多人,背着铁桶,浩浩荡荡行军一般,进入会议中心的茶歇区。“由于安保戒严的问题,不能坐电梯,大家都是徒步进入会议中心内,这一晚非常辛苦。”
而在开幕当晚,特别成立的茶歇小组还需要快速反应,清理各种垃圾,并在现场及时进行垃圾分类。赵韻指着现场的一个垃圾桶说道:“这个垃圾桶,拥有四个口,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垃圾,还有专门放杯盖的口。不能因为当晚工作量大,时间紧就胡乱处理垃圾。”
此外,在当晚电视直播中出现的会议大厅,全世界的重磅来宾云集于此,赵韻透露,在开幕前夕,他们会精准调控空调的温度,“23.5摄氏度,这是我们做过精确测试的温度,开幕前用测温枪对着每一只沙发、每一个座位进行测温,通过我们空调系统进行加热和吹冷,进而达到这个准确到0.5度的温度。”赵韻透露,在这样的重要场合,穿着西装,23.5度是体感最为舒适的。
劳动竞赛贯穿始终
打造能打胜仗的“铁军”
此外,记者了解到,去年成立的国家会展中心区域联合工会为保障进博,依托各个成员单位的劳动竞赛,用更为精细化、专业化的服务和管理,让进博会越办越好。
作为会务组的负责人,赵韻也向记者介绍了贯穿全年的劳动竞赛。从会前、会中到会后,分别有17、8、5个小项的工作内容。“组织、保障、对接、物料、茶歇、论坛、证件、演练、环保、疫情防控等等,我们尽可能地把项目分得更细,能想到的内容都加进去,通过细致的方案,执行下去就更有力,大家参与起来目标更明确,这样的劳动竞赛方式也能大大提高团队的业务水平。”
赵韻透露,会务工作攻坚组是一支平均年龄二十岁出头的年轻队伍,是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见证者、亲历者、受益者、继承者,他希望这是一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会务“铁军”,在未来更好地服务进博,办好进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