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模丨施永海:潜心做好鱼虾生物的“妇产医生”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黄嘉慧 发布时间:2020-12-08 14:06

摘要: 他,是施永海,一名坚守在奉贤港湾的水产“妇产医生”。

在自然界,任何生物的交配、繁育都有着自己的规律与习性,水生生物亦是如此。然而,随着捕捞者们的大量抓捕,越来越多的水生生物濒临灭绝,特别是一些曾在餐桌上出现过的“美味”,一时间也是四处难寻。


然而,在上海的最南边,奉贤五四农场旁的海口,一名戴着眼镜、皮肤黝黑的中年人正带着团队,养育着鱼苗,赋予它们生命的希望。他,是施永海,一名坚守在奉贤港湾的水产“妇产医生”。


从挖烂泥开始的“枯燥”生活


浅色T恤,脸上架着一副眼镜,面前的施永海一副“工科男”扮相。然而他的肤色却出卖了他,黝黑的皮肤提醒着旁人:电脑、办公室都与他无缘,而海边才是他的岗位。跟着施永海走进基地,除了吹在身上的凉爽海风外,更有一股来自鱼虾水产的“新鲜味”。


说起来上海的故事,对于施永海来说,并非是一个巧合。“当年从浙江老家考到上海,由于考取的是当时的水产大学(如今上海海洋大学),还被别人开玩笑说:‘你这个农村孩子怎么还考上个水产大学?’后来在父母的劝说下,才来到上海报到。”在当时的他看来,到上海来学一门“农业”学科,实在有些未能遂他愿。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正是这次与水产的相识、相知,让他在水产这行一干就是23年。


1997年,毕业后的他来到位于奉贤的上海市水产研究所苗种技术中心。刚报到,中心领导便派给他一个活——挖烂泥。这份工作让他这名大学生一下子就懵了:“一起修池塘的工人还‘嘲笑’我:‘大学生怎么还和我们一起挖烂泥呀?’”看着身边的前辈、同伴都踩进泥地,他也卷起袖管,挖起烂泥,“毕竟我这个农村出来的孩子,可不能输给别人啊!”他暗自打气道。在两个多月的下泥地工作中,他逐渐记录下这里的天气、潮汐等数值,为之后研发水产生物打下了数据基础。


在苗种技术中心的工作其实很简单:每天需要观察每一个水池、每一个池塘里鱼苗的情况,每半个月需要更换一次水,同时要记录下饲料情况、水池温度……日复一日的工作内容,远在奉贤的工作地点,这份工作任哪个年轻人看来,都是“枯燥而乏味”的,施永海却笑着说,这是“水产人”的使命,“其实水产就是日积月累,需要的是一个守护的过程:在一代又一代水产人默默守护之下,看着品种与数量从量变到质变,不断地产生新的生命奇迹。”



全心全意孕育全人工刀鱼


2007年,对于施永海而言,是特殊的一年。那年,他和团队与嘉定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开始进行野生刀鱼鱼苗的采捕,捕获了数千尾野生刀鱼。但四年后,当时捕捞来活着的只有数百尾,成活率只有10%左右。“这么低的存活率,对我们来说,心里肯定是不好受。”看着珍稀的刀鱼幼鱼在水池中游动,施永海下定决心,要将这一产类救活。


繁育刀鱼的过程很困难,由于刀鱼体型较小,且需要长距离江海洄游,为了模拟刀鱼天然生存环境,光是养殖方式,团队便换了好几种,最终才确认采取仿洄游封闭式养殖:到了秋冬季节后,原本水塘的淡水要全部换成海水,待两三年鱼苗发育成熟之后,再换成长江淡水,“这样做是为了模拟它从小生活在长江,洄游至大海,等产卵时又洄游至长江的一个过程。”


然而,生存环境对了,鱼苗的孕育又是另一个方面。如果将一尾尾刀鱼苗比喻成襁褓中的婴儿,那么,鱼苗孵化后的4—6天,就是俗称的“开口期”便是关键,“就像是喂婴儿喝奶,如果第一口没吃到,体质就会下降,存活率也大大降低。”这个“开口期”可没这么好等,有些鱼苗7—8天也不会表现出任何异样,而到了第9、10天却突然翻起了肚皮,“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24小时坚守的。”为了让人工繁育的刀鱼保持野生口感,他专门投喂海里的小鱼小虾等天然活饵料,饲养的水泥池还要充氧、加温。


每年的春末夏初,是育苗的最佳时期。施永海和同事们24小时守候在水池边,观察胚胎发育情况,一天不仅要喂食5—6顿,还要随时随地进行“清污”工作。“像妇产医生,更像是‘月嫂’,为了照料好它们,基本是连续数月日夜相伴。”施永海说一年365天,他一般只有周末才赶回市区家里。而若是到了鱼苗繁育季节,那么,鱼塘便是他的家。


历经多年的探索实践,他的研究团队在2011年野生亲本繁育苗种获得成功,2013年首次实现苗种规模化生产,2014年又成功培育出25.5万尾苗种,创建了长江刀鲚集约化人工驯养技术,突破了长江刀鲚室内规模化全人工繁育技术,解决了长江刀鲚应激性强、雌雄性腺发育不同步、人为操作难等技术难题,累计繁育长江刀鲚鱼苗40万尾,在世界范围内首次获得刀鲚全人工繁育成功,实现了苗种规模化生产。而可控、稳定的苗种规模化生产,也让这些被施永海孕育而成的刀鱼“游”上了食客们的餐桌。



水产人需要代代相传


如果说繁育鱼苗、研究各类水产是施永海工作生活的一部分,那么他带领团队则是他工作生活中的另一部分。作为一起奋斗在奉贤基地内的同事,他更喜欢称他们为“亲人”,即便当他已经晋升至管理岗位后,还长期在基地,与团队同吃住、共担当。用他的话来说,和大家在一起,心里更踏实。


在施永海看来,科研创新团队利益共享、责任共担,是大家庭式的科研合作共同体。每当团队有新人加入,他第一时间便是安排新人“挖烂泥”,让他们体验基地内的每类工作。而若是碰到有烦心事的新人,他也总是抛开别的事务,找机会和他们进行一对一谈心,“我们这个基地就20多个人,就是一个大家庭。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在这里打开自己,告诉大家,他们的想法,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团队,传承基地文化和团队精神,为渔民服务。”


近年来,他带领团队开展水产科学研究与示范,突破了长江刀鲚、东方鲀、梭鱼等10余个长江口水产品种繁育技术难关,繁育苗种共3.1亿尾,2010—2018年累计无偿赠送给养殖户优质苗种,长江刀鲚、梭鱼等鱼苗166.6万尾,虾、蟹良种约1000万只,累计放流各类苗种240.47万尾。他还带领团队为上海郊区乃至上海周边地区的养殖单位和渔民服务,充分发挥科技优势积极为“三农”服务,对水产养殖“调结构、转方式”、丰富市民的菜篮子、为渔民增收、渔业增效作出了贡献,也对为“长江大保护”做了重要的支撑。


“希望我们多培育出一些受大家喜欢的品种,养殖户出效益,市民有口福,生态得到保护。”或许,对这名“农村孩子”来说,如此朴实的心愿是他扎根鱼塘的初心和动力吧。


责任编辑:李轶捷,李成溪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聚焦职工健康服务点|奉贤7家职工...

劳模丨姚建中:白了头发,美了乡村

劳模丨施永海:潜心做好鱼虾生物的...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