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健全公共服务,关注年轻工人的精神需求和求技渴望;转变观念,从生产一线获得从“工”到“匠”的成长动力;厚植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社会土壤,让年轻人感受到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社会氛围……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建言献策,推动更多年轻人走进工厂,成长为产业工人大军中的一员。
追星就追“大国工匠”
“通过可感知、可触摸的方式,引导青年一代追星就追‘大国工匠’这样的星。”江苏省南京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龙翔代表建议,在国家层面建立重大工程项目中增设礼敬劳动者内容的具体制度。
民建浙江省委会副主委、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院长郑亚莉代表和白映玉代表不约而同地提到设立“中国工匠日”。
两位代表还建议,通过评选表彰劳模工匠,建设劳模工匠展示场馆、主题公园,举办劳动和技能竞赛,开展工匠进校园、进工厂等活动,把工匠精神“种”进年轻人的心里。
国网冀北电力唐山供电公司二次检修中心四级职员兼二次运检一班副班长李征代表建议,针对技艺高超、对国家和社会作出杰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设置兼具荣誉激励和人才评价作用的“工人院士”制度,给予“技能明星”更高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使其成为产业工人成长的标杆。
不断提升劳模工匠在年轻人中的知名度、影响力、号召力……在代表委员的热议中,推开工厂的大门,一条技能之路正闪闪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