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一线|把住升空前的最后一关,上海航天800所静力试验班组创造团队“合力”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梁嘉蕾 发布时间:2022-08-22 16:21

摘要: 夏日炎炎,19名班组成员在闷热的库房内坚守岗位、默默奉献,抓紧再抓紧,他们的干劲比骄阳更火热。

7月24日,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将问天实验舱送入太空。发射前夕,问天实验舱的一对“新翼”正是在上海航天800所静力试验厂房内完成了最后的数据试验,“新翼”的成功展开也让承担着承担测试工作的班组成员们颇为兴奋。


送走“新翼”后,静力试验班组几乎一刻也没有停,作为产品转批生产前的最后一步,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最新研制的结构产品都需要在这里通过静力试验完成强度、刚度的验证。夏日炎炎,19名班组成员在闷热的库房内坚守岗位、默默奉献,抓紧再抓紧,他们的干劲比骄阳更火热。



19人的班组学历从大专到博士


厂房内,800所静力试验班组的几位职工正围着一台约有6米高的铁家伙打转,这是新型号产品中将火箭发动机与舰体连接起的支架,根据测试图纸的要求,他们需要模拟出支架进入太空中的状态并加以测试。


“航天的型号产品在研制后,就会送到我们这边进行测试看看有没有达到指标。”800所静力试验班组长王小卫介绍道,通过拉压弯剪扭多种载合的混合施加,班组最大的试验能力可达2000吨的轴压、1000吨米的弯矩。


听上去只是进行机器的调试安装,实际上却蕴藏着大量物理科技知识,高级技师、静力试验安装工金立群正在支架下面进行观察,“这个试验就是考核支架上的4个力,要把这几个力合起来以后再去测试。”测试时,仅一个支点就需要加上260吨的力,几个安装点之间的间隙还会互相干涉,需要通过力的合力、杠杆等物理计算实践进行安装调整,将几个力合起来减少安装工作量。



“每个支点需要多大的力都是由技术人员来计算。”作为一名技能人员,金立群要做的就是与技术人员打配合战,双双协作想办法。离金立群几步之远,拿着图纸与工人们热烈讨论的正是这项火箭发动机机架的试验主管孙自强,虽是作为高学历人才招聘的技术员,他却也戴着沾满油污的手套,蹲在现场钻在设备前。


“每一个试验主管需要提前了解产品试验的要求,设计出试验方案并转换到现场。”孙自强强调,“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是分工合作,但工人经验多,我们也经常要向他们请教。”已经在航天工作40年的金师傅特别告诉记者,整个静力试验班组19人,近几年年轻人已经占了多数,并且班组的学历从博士到大专各有不同。


一个班组团队,学历差异较大,这会影响班组工作吗?


金师傅与孙自强齐齐摇头,技能人员侧重于现场的操作,技术人员则负责测试方案的设计与现场调试,前者经验老道,后者对数据更加敏锐,这样一个阶梯式的班组却意外在现场撞出了默契的火花。有时候工人有了新的工作方法,经过技术人员的评估发现并不合适,而技术人员有时设计的方案有一定欠缺,整个班组一起在现场实践,找到了最可行的方法。


各有分工、有商有量,这个班组也创造了他们的“合力”。



送入太空的精密设备也需体力活


采访当日的气温高达41摄氏度,红色高温警报高亮,从测试厂房步入室外,体感上却几乎没有差别。由于作业环境要求,厂房没有安装空调、也无法开太多窗户,只有为数不多的几台风扇送来几丝凉风,室内室外基本是一个温度。


厂房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约25米高,足有六个足球场那么大。由于运载型号的尺寸规模普遍较大、高度高,登高作业又不可避免。厂内闷热、时常爬上爬下、登高时热气上跑没有一丝风、又需高度集中精神工作,班组工人们基本上一天要湿两套工作服。为了缓解高温影响,班组也想过不少点子,然而,冷风机只在一小片区域有用、多放几个风扇工人们觉得影响走路更碍事儿、凉爽背心体验效果不佳,种种受限下,战高温成为了班组工人今年夏天的大挑战。


“我们干的毕竟是体力活,高温下更容易产生疲惫感。”孙自强说道。与寻常人对航天试验的想象不同,这些送入太空的精密设备由于载荷大,使用的设备、工装也受到影响,干活很费力气。


“现在条件好了,登高爬上六七米高的梯子,安全也提高了。”金师傅回忆说,在过去装备还没有升级到升降车时,登高作业全靠爬上六七米高的铸块。说话间,安装工钱剑从设备底部从大约仅有半平方米大小的“人口”钻出来,仅仅在里面呆上一会儿,他的额头已经遍布细密的汗珠。由于底部的内部空间受限,钱剑只能一步步挪着走,而在大量的测试装备里,这还算得上舒服的。由于一切测试紧跟产品,特殊产品规模大小不一,究竟如何开展工作完全取决于需要测试的产品型号的规模尺寸。而就在几天后,一套大型产品由于高度过高只能在户外进行测试,挑战更为严峻。



“幕后”每一位期待着见证发射的那天


采访中,每一位班组工人都会告诉记者,“项目有时间节点,绝对不能拖。”每一个试验都有节点与周期,想方设法按时完成节点是整个班组的目标,“一些产品就等着试验的数据出来了,才能有底,完成后续的预案。”承担着为产品“兜底”的职责,王小卫坦言,这也给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大家都在等着数据,我们想停也停不下来。”


厂房中等待着进行检测的产品排着队,今年年初到年底的试验计划已经排满,按计划紧锣密鼓进行,最近的计划已经排到了明年年初。忙完一处到另一处,多个项目齐头并进已经成为了班组工作常态。


在静力试验班组,所有人的月平均加班时间为80小时,每周基本保持着6个工作日。激励他们“停不下”的动力除了节点催促外,还有航天人的岗位责任感,王小卫感慨:“每完成一项试验,还是会有成就感。”



试验团队的忙碌也体现了我国航天技术实力的不断提升,发射任务多、型号不断更新换代,孙自强解释道,“国家航天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快,现在是我们航天的一个井喷期。”


每逢新型号的首飞,发射成功的讯息总在航天人的朋友圈里“铺屏”而来,刷不到尽头、数不清点赞,哪怕发射的火箭与自己所在的部门无关,也会共享这份喜悦。进入航天十年,孙自强从独自看发射的讯息到如今能带着孩子观看直播,自豪地告诉小朋友“这就是爸爸的工作”。在航天,职业的荣誉感、浓重的家国情怀涌动在每个航天人的血液里。


作为装备批产前的最后一步,测试团队总能时隔不久就接收到产品发射的消息,孙自强还没有在现场看过激动人心的发射瞬间,他自称做的是“幕后”,更重要的是把手头上的工作做好。他也期待着,未来职业生涯的某一天,可以亲眼见证曾在手中不断打磨的产品升空的那一刻。


摄 影:李成溪
摄 像:李成溪
责任编辑:刘振思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火热一线丨空调维修工宋仁法:以我...

火热一线|热浪翻滚,地面温度超过...

火热一线丨轰鸣与炙热裹挟下,中冶...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