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街串巷进企业,对上海市劳模、南区电信局行业数字化中心专家吴文巍来说算得上工作日常,与各行各业沟通对接,解决企业各类信息上的疑难杂症,协助他们在大数据时代插上信息化的翅膀。
数伸援手,“救火”劳模带队抗疫服务轻骑兵
如今,扫码、领管、采样,上海市民对于核酸大筛的一套流程已熟门熟路、习以为常,但在3月初疫情初现时,核酸筛查面临着信号差、网络拥堵等问题。
“那时候我正好在新闻上看到了徐汇一个社区发生疫情、小区开始封闭的情况,这个社区正好之前服务过,比较熟悉,我就主动打电话过去问问有没有能帮忙的。”吴文巍说道,电话一接通,小区居委书记便诉苦,核酸采样登记扫码时网络总是拥堵,导致全员核酸速度特别慢,甚至登记一名居民的信息要用到十分钟的时间。而该社区老龄化程度高,那段时间上海天气多雨水,在室外排上几小时做核酸检测,对于老年居民来说实在诸多不便,而且增加聚集风险。
挂上电话,吴文巍就开始考虑解决方案,由于该社区的建筑类型多样,不乏众多历史建筑,信号覆盖有一定难度。他与劳模创新工作室成员们连夜想好技术方案,自费采购了设备,准备好网线等工具,第二天一早便赶到社区。
得益于之前建设智慧健康养老示范点的经验,吴文巍对现场很熟悉,经过一个小时的现场部署,信号达到预期效果,将室外信号覆盖范围扩大到2万平方米,十分钟的登记速度也提升至30秒,“按照小区1000人次来算,一次大筛可以省下150个小时。”吴文巍笑笑,“还避免了排队过程中交叉感染。”
速度提升了,居民们都对一夜之间发生的变化感到惊奇,居委工作人员更是连连道谢。
类似这样的“救火”故事疫情期间发生了太多,一条抗疫热线因意外中断,吴文巍接到求助电话后立刻动身,与同事一起检查所有环节和流程,最终查明是第三方支付平台接口问题造成欠费断线,协调各方查证处理全程仅用45分钟,热线恢复畅通,修复路线后吴文巍每天都会留意电路保障工作,手动在后台拨一拨,一直维持到热线结束。疫情期间许多公司采取了居家办公的形式,吴文巍搭建起云平台,助力这些企业不同岗位联合办公……吴文巍称他的团队为抗疫服务轻骑兵,疫情期间开车有诸多不便,团队成员们都骑着车走街串巷,将居民们需要的服务送到社区里、企业中。
提速提率,搭建数字化系统未来
疫情期间产生的问题经吴文巍及团队之手都迎刃而解,值得一提的是,吴文巍也借此协助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
杨浦区老友记智慧助老服务中心承接着全市8000多位70岁以上老人的送餐工作。老人送餐原本主要以电话订餐、志愿者上门确认订餐信息等传统方式为主,疫情下,服务中心人手捉襟见肘,吴文巍协助企业开展了数字化转型。
“我们把企业的中央厨房、供应链都进行了信息化处理。”了解通信需求后,吴文巍将订餐老人的信息、配送小哥的数据全部打通,老人提前一天订餐就能通过数字化的方式全部对接,物料、食材的损失下降了18%,线下效率更是大幅提升。
“我们原本通过市技协的平台和吴老师一直有联系,企业本身也是互联网出身,一直在尝试信息化,这次在送餐平台的技术架构上和吴老师做了交流,进行迭代。”杨浦区老友记智慧助老服务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由吴文巍经手的系统至今仍在沿用,部分“玩得转”电子科技的老年人习惯了线上订餐,配送效率提升,操作更加便捷、也更标准,整个内部治理都得到了改善,“我们原本像是一座信息孤岛,现在全都打通了。”劳模进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负责人也表示,未来不管是继续会在不管是企业战略还是数字转型方向,都将继续向专业的吴文巍请教。
通过帮助多家不同类型的企业开发线上工作平台,吴文巍也关注到企业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单一企业服务模式不能满足企业。”拓展思路、选准赛道、技术辅导、资源配套,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是综合性服务。在经济重振阶段,吴文巍还设计了一套线上虚拟的运营系统底座,称之为“企业保供套餐”,确保企业在隔离等突发情况下,大幅度降低对生产的影响。类似这样的数字化平台搭建吴文巍已累计接手了18个项目,涵盖农业养殖、生物基因、智能终端、医疗健康、能源等领域。
劳模走进企业,服务上海,走向全国,如今,吴文巍有时还会收到来自外省市的求助信息。目前,吴文巍工作室已经在全国建有六个科技创新基地,将更多上海工人的智慧和技术造福更多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