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打工人朋友丨靖宇菜场经营者施小康:勤劳双手创造 “小康”生活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梁嘉蕾 发布时间:2022-10-25 17:33

摘要: 杨浦靖宇菜场经营者施小康守着自己的黄鳝小摊,一双勤劳双手带领家人在上海打拼出小天地,奔向自己的“小康”生活。

从路边摆摊到菜场摊位,从一个人做小水产生意到全家在上海扎了根,杨浦靖宇菜场经营者施小康守着自己的黄鳝小摊,一双勤劳双手带领全家共同打拼美好人生,奔向自己的“小康”生活。



勤劳双手打造美好生活

菜场一家人与杨浦结缘


充满烟火气的菜场里,施小康的小水产摊位环境并不舒适,几个硕大的泡沫箱里盛满了黄鳝,摊位里的地板有些湿滑。施小康取过客人递来的黄鳝篮子,抓、烫、切、取,一套动作行云流水。记者试图捕捉一些切黄鳝的动作,镜头的调整速度都跟不上施小康的手速,他说自己“黄鳝拿到手里的那一刻下意识就开始切鳝丝”。贴心的施小康在柜台上备了一盆清水毛巾,让顾客挑选黄鳝后能够洗一洗、擦一擦。


“我们一家人都在这个菜市场里。”从黄鳝摊头向北走10多米,便是施小康弟弟与弟媳的豆制品小摊,夫妻两人是菜场清美豆制品经营合作商,豆腐小摊的拐角则是施小康母亲经营的黄豆芽小摊位。


(施小康弟弟与弟媳的豆制品小摊)


1989年,彼时16岁的施小康是马路菜场游击队的一员,居无定所,漂泊大上海。2003年,1500平方米的四星级标准化菜市场靖宇菜市场正式开业,施小康与妻子成为第一批入驻的外来经营者,就此有了自己小小的“六平方米小天地”。2013年,施小康租下了菜市场外延商铺的一间小店面,小饭馆开张营业,施小康也成了“施老板”。


绕到菜场外的小饭馆后,施小康自豪地向记者介绍他24岁的儿子。这个高出父亲半个头的年轻小伙承接了饭馆的早餐业务,每天炸油条、做大饼,年轻的肩膀也扛起了养家的担子。


如今,施小康兄弟两人定居杨浦,家围着菜场转,“中秋国庆都没回老家,干这行没有休息的。”靠着一双勤劳双手,这个来自浙江的家庭在上海扎了根,“生活越来越好。”


收到三张防疫志愿者证书

“爱管闲事”的“热心肠好大哥”


施小康的乐于助人在整个菜场都有名气,8月末一位经营户深夜打扫卫生、布置摊位的时候突感胸痛,菜场的同事们喊了120送去急救后又给施小康打去电话。深更半夜,施小康立刻从家赶到医院,帮着忙前忙后,前前后后去了医院四五次。


捡到装有4000元现金的皮夹立刻找失主归还、为有特殊需求的病人家属多次免费上门送去鳝背、饭馆里来了乞讨者总是送碗面、2020年疫情初期想方设法买了500个口罩分给菜场里的众人……二十年来,“爱管闲事”的施小康做过太多好人好事,他的手指上还有一道新鲜的伤口,这是3月菜场里一对夫妻发生口角动起手来,施小康丢下生意去劝架时被误伤的痕迹,“那时候流了好多血,去医院缝了4针。”治疗费花了1000多元,施小康依然没有怨言。


只要菜场有活动施小康必到场帮忙,阳普菜市场公司组建行业工会时热情宣传,今年疫情期间他不间断做志愿者,从小区忙到街道社区。6月后施小康足足收到了由不同部门送来的三张志愿者证书。


连续10年重阳节为老人送面

一位党员摊主的奋斗目标


(50岁的施小康身边站着24岁的儿子(左二)与70岁的母亲(右一),身后是一家人靠着努力打拼出的小饭馆。)


靖宇菜场场长向记者罗列了施小康获得的诸多奖项:杨浦区百名商业窗口优质服务窗口服务明星之一、上海市副食品行业协会服务明星、上海市文明个体户……最为特别的是,这位16岁就来沪打工的异乡人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白手起家的摊位经营户,怎么会想到入党?施小康坦诚地告诉记者,最开始他也没有这么想。2008年汶川地震时,他路上偶遇看到了控江路街道个体协会开展的汶川地震募捐活动,不声不响主动捐了500元,没想到让街道个体协会记住了他。后来街道动员他加入协会,协会党支部也派专人给予思想上的帮助,经过两年的思想汇报考核,这位异乡打工人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如今已是个体协会党支部委员。


入党后,施小康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了。2013年他的小饭馆刚开张,还没挣上多少钱,他先动起了助人为乐的脑筋。小饭馆主打平价的面条、菜饭,每逢重阳佳节,施小康便会与附近的居民区联系,为80周岁以上的老人送上一碗长寿面,有的请到店里,有的送面上门,发展至今,每年总是固定做上三四百碗。


这两年面对行业受到的打击,施小康的收入下滑,钱少挣了,他的态度依然坚定:“以后每一年,我还是想给老人送长寿面,党员讲的就是一个奉献精神。”


通讯员:张胜勤
摄 影:梁嘉蕾
摄 像:梁嘉蕾
责任编辑:刘振思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我的打工人朋友| 回访家政员周雪...

回访我的打工人朋友|餐饮行业创业...

回访我的打工人朋友 | 水果摊摊...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