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自上海报业集团的上报印务有限公司灵石厂西研4号机组今年获得了2022年上海企事业单位优秀班组的荣誉称号。每一天的《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工人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等,都在这个机组的印刷生产线上走出。为了能让读者每天早晨都能捧着带油墨香的报纸,机组长张亚骏和他的同事披星戴月,365天里几乎从不间断。深夜11点到岗,一直工作到早上7点,机组成员看着全部报纸装上货车送出厂门,才能回去休息调整。做好每一次的印刷,是这个机组一直在坚持的事情。接受采访时,张亚骏透露,机组16年来,5800多个日夜班次,累计印刷近30亿份报纸。这个班组始终保持着安全生产“零事故”纪录,同时也在印刷质量上精益求精,精细到毫米级的作业也获得了读者的一致好评。
6人班组披星戴月
“已闻不出油墨味儿”
接受记者采访的当天,张亚骏轮到了一个难得的日班,下午两点,他刚刚结束当天《新民晚报》的印刷工作。走在轰鸣的印刷车间里,记者戴着口罩也能闻到浓浓的油墨味,但张亚骏告诉记者,“干这一行二十多年,自己的鼻子对于油墨味儿已经不再敏感了,就像平常的空气一般,一点味道都闻不出了。”
张亚骏所在的4号机机组需要操控一台2006年从日本引进的高速轮转印刷机,每小时可生产45万对开全彩色报纸。有4名组员需要在长11米、高18.5米、上下达5层的巨大机器上分工协作,此外还有一名组员需要在报纸出口处,进行分扎检查,还有一位则是机动待岗。每一天上班开始,张就会召集大家开班前会,配置生产任务。
(张亚骏在生产线上检查报纸质量)
在印刷过程中,机组需要持续调整3条新闻纸带上共24个色组的套印精度和水墨平衡,在每分钟680米的全速运转下,每两个色组轴向和径向的套印误差都必须控制在0.15毫米以内,同时色彩与原稿保持基本一致;在印刷机高速生产时不间断地动态监测报纸版面质量,确保及时发现解决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印刷完成后马上清洁印刷设备,为下一品种印刷作业做准备;每天生产结束后全面保养设备,记录当天生产情况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及时将设备调整到最佳状态。
今年3月中旬起,上报印务的职工便开始闭环印刷,一直到6月1日,张亚骏他们才走出厂门。驻厂班组成员努力克服岗位人手短缺、印刷物资供应紧张等实际困难,在岗位上夜以继日连续工作,切实做到各项印刷生产不断线不停歇。这期间,他们的努力工作保证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中国纪检监察报等中央重要报刊在沪出版发行。
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
未来走向“数与网”
作为一名有着20多年印刷报纸经验的职工,张亚骏很简短的话来总结班组的工作,“一是写你要做的,制度先行;二是做你已写的,严格岗位规范操作;三是记你做过的,保证整个操作流程有记录、可追溯;四是改正做错的,持续完善团队整体工作品质。”
日复一日平凡而又忙碌的工作,4号机组全体组员经受住了考验,机组印刷的解放日报等报刊连续多年获得中国报协报纸印刷质量评比“精品级报纸”称号。张亚骏告诉记者,自己的工作看似传统,但也从“铅与火”的时代迈入“光与电”,未来将走向“数与网”。
为确保现有印刷设备持续发挥高品质印刷性能,并不断满足日益提升的质量要求,近年来,上报印务公司陆续引进使用了屏幕打样、自动套准、墨色预置、分光密度仪等新技术、新设备,提升自动化等级和印刷流程动态质量管理水平,定期组织员工召开质量阅评会、参加专业技术培训,提升岗位操作技能。上报印务工会也定期举办各项岗位技能比武竞赛,今年10月组织开展“喜迎二十大、劳动展风采”技能竞赛,在公司全体员工的积极努力下,确保了二十大期间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等各种党报刊物的安全优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