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数字平台,让“必须做”变成“值得做”——记徐荣梅机场工程数字化职工创新工作室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海雯 发布时间:2022-11-28 13:00

摘要: 徐荣梅说,“数字平台对我们而言,就像摄影师手中的镜头,从不同角度呈现项目情况,让我们在管理过程做到心中有数。”

每个清晨,徐荣梅都会习惯性先浏览“项目圈”,从这里她能了解自己负责项目的进展和人员分工等情况。所谓“项目圈”形似微信的“朋友圈”,是上海建科针对工程咨询业务开发的数字平台的重要界面。依托上海建科在工程咨询行业的传统优势,2005年以来徐荣梅带领团队先后参与浦东机场二期项目、虹桥机场综合交通枢纽、浦东机场三期卫星厅以及在建的浦东机场四期工程等项目,她领衔的机场工程数字化职工创新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致力于推进工程咨询数字化转型。“数字平台对我们而言,就像摄影师手中的镜头,从不同的角度呈现项目情况,让我们在管理过程做到心中有数,不再开‘盲盒’。”徐荣梅说。


广角镜:数字化工具实现从“知识积累”到“知识管理”的转变


工作室共有成员9人,由结构工程、岩土工程及建筑信息化等专业背景人员构成。在长期的项目实践过程中,徐荣梅及其团队发现,项目现场管理存在高度依赖于工作人员态度、记录不及时等管理共性问题,另一方面工程咨询工作经验依靠口授,业务开展手势不一致,纸质信息资料难以广泛再利用。技术管理出身的徐荣梅意识到,一线工作必须具体化、规范化,工作记录和知识积累需要结构化,工程咨询业务数字化“必须做”。


以机场航站楼为切入点,工作室深入进行工程咨询数字化管理技术研究与企业生产数字化转型典型场景。通过数字化技术研究、业务赋能产品开发和重大工程示范应用,“让知识存储结构化、系统化”。数字平台是实现从“知识积累”到“知识管理”转变的重要数字化工具,也是上海建科在机场工程咨询业务数字化转型发展的重要探索。


长焦镜:数字化技术让“被动管理”变“主动控制”


在浦东机场南区地下交通枢纽及配套工程(以下简称“南下工程”)现场,工程正在如火如荼进行。建设高峰期预计工程咨询相关工作人员在百人以上,如何管理好项目和团队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大项目的每个分项工程都有可能涉及数几千个检验批需要验收,施工单位通知验收的被动工作方式会造成对验收的完成情况掌握不足。”工作室成员表示。为了让数字化技术应用更加聚焦管理过程中的细微环节,工作室融合智能化量测手段方法,通过BIM模型与大型公建管控程序的自动实时联动技术,构建了施工现场质量进度数据采集体系,为科学提高施工质量和进度提供准确有效的数据支撑。


(徐荣梅在现场使用数字平台。受访对象供图)


以南下工程为例,从数字平台上可以清晰看到,整个项目累计需要完成19930根灌注桩,截至目前已经完成12098根灌注桩,占比为60.7%。“通过派单方式派发工作任务,数字化手段和工具将工程咨询日常工作标准化、可视化,有效提升现场管控效力,化‘被动管理’为‘主动控制’。”工作室成员一边熟练操作APP一边表示。


在推进平台应用的过程中,“怕麻烦”是大家共同的顾虑。“从一开始,我们设计数字平台和APP的出发点就是让大家工作更加便捷和有效,让‘必须做’变成‘值得做’。”徐荣梅表示,“目前来看基本实现了当初的目标。”很多时候,执行就是对完美想法的最佳诠释。


(头图:徐荣梅(中)在项目现场。受访对象供图)

责任编辑:刘振思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热爱与沉淀,在几万次重复中找到快...

梦想照进现实,16年的专注与坚持...

难忘一课,会讲故事的历史建筑守护...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