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之路 | 守住水上运输命脉——记新一届上海工匠、吴淞海事局VTS首席指挥官刘伟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梁嘉蕾 发布时间:2023-03-07 16:16

摘要: 他的指挥故事里有着多次化险为夷的惊心动魄,也有匠心打磨出的船舶交通管理方案,更多的,却是16年如一日在一线的兢兢业业。

头图为刘伟(右)指导同事进行船舶指挥。


长江口、吴淞口和一条深水航道构成了上海港水路的大动脉,这条船舶进江出海的咽喉要道在整个上海港都有着举重若轻的地位,然而,这里同时面临着拥堵、交叉、碰撞、搁浅……这片全球通航密度最大、船舶流最复杂、监管任务最繁重的通航水域上,管理难度不言而喻。


也正是在这里,走出了一位海事系统比武第一——吴淞海事局VTS(船舶交通管理)首席指挥官、常务副主任刘伟,日前,刘伟获评最新一届上海工匠,他的指挥故事里有着多次化险为夷的惊心动魄,也有匠心打磨出的船舶交通管理方案,更多的是16年如一日在一线的兢兢业业。


螺蛳壳里做道场

编队疏通全球“最堵”港口


俗称“一尺水深一尺金”,上海港受困于先天地理条件,不比其他海港水域的水深,仅有一条深水航道可供大型船舶通行,每到高峰时段,便能看到大小不一的船舶排队进港。


当世界上最先进的豪华邮轮、大型集装箱船这些大型船舶,与三四十米的渔船、泥巴点点的工程船都蜂拥挤到一条道上时,海上航行又倍受风流影响,其中隐藏的危险并不遥远。


复杂的船舶、拥堵的航道,更令管理难上加难的还有多变的气候。刘伟告诉记者,上海一天两个潮水,涨潮时水深高、动力足,无论是哪种船舶都喜欢这种天然“省油”,“大家都想要乘潮进港”。


这样的进港管理,就好比“螺蛳壳里做道场”。多年前,吴淞海事局开始实行潮水管制,刘伟介绍道:“我们把每次三个小时潮水最好的时间定为管制时间,对要进港的船舶进行编队,6分钟一条船,一个小时可以进港10条船。”最好的时间兜住了,“次好”的时间段又有了蜂拥的危险,“一些船舶提出,他们想在潮水前的时间进港,后半程就能享受潮水福利。”


于是,2014年,时任值班长的刘伟与团队一起研发编制了一套“深水航道自助申报平台”,对提前申报的船舶进行编队,“结合航道的情况与日常值班中发现的问题,再加上船舶的性能,我们会安排走得慢些的散货船放在后面一些,航速快些的船就放在前面,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前提下实现均衡船舶流。”


一辆辆“慢车”变成了“快车”,3小时的最佳进港时间扩展到了7.5小时,“开着快车进北槽”成为现实,船舶通行量一举提升30%。这片最复杂的水域里,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依然保持全球第一,这也离不开刘伟等一线海事人的贡献。


对每一次危险作出预判

不动一土单向航道扩“双道”


走进吴淞海事局的指挥大厅,每名值班员的桌前放着三四块电脑屏幕,实时显示该分区的船舶情况,每一个电脑屏幕上的小光标代表的正是一艘正在上海港航行的船舶。16年来,刘伟在桌前度过了千千万万个日夜,守护了万艘船舶平安进港,现在作为常务副主任的他办公室依然放在指挥大厅,关注船舶运动第一线。


工作中的刘伟,他的屏幕上每一个光标都代表了正在上海港内的一艘船舶。


所谓VTS,即船舶交通管理,有人将VTS值班员比作交警,实则不尽然,值班员的工作需要熟悉各类船舶的状态性能、驾驶特点,甚至要了解气候、潮汐时间段。仅靠一个个移动的光标,实时对船舶运动作出预判,简单来说,VTS值班员们需要“预判可能的下一次危险并努力及时化解”。


大海上,一切危险都是未知的,刘伟总会去考虑,光标的背后是一艘什么样的船舶,船的尺度有多大、航速一般多快、所处的环境是什么样的,他举例:“如果是夜间还要考虑到船长周围是茫茫漆黑的大海,只能看到对方船舶隐隐约约的船灯。”


一条船舶的背后往往是一个个家庭,敬畏生命,忠于职守,加上曾在船上学习工作的一段时间,刘伟成长于一线,更热衷在一线,他用“沉下心”轻描淡写一笔带过了多年枯燥的值班工作,更多的时候转而去思考险情背后的原因,如何避免下一次情况。


2018年,创新工作再出新篇章。彼时的国际邮轮与核心班轮产生了冲突,“邮轮和集装箱等班轮对时间的要求都非常高,班次什么时候开船、揽货都有规定。”刘伟解释说,两类船舶都只能从深水航道进来,资源有限,时间要求更苛刻。


然而,拓宽航道的成本极高且难度高,为了改善这一情况,在交通运输部的领导部署下,航道部门、上港集团、上海海事局等单位开展了联动。“通过我们这里多年攒下的数据,验证了航道两边的边坡深度超过8米,借着潮水的时候邮轮完全可以通过。”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刘伟带着团队现场指挥,在未动一抔土、不开半道疏浚的情况下,愣是将通航宽度从80米拓展到90米。


在VTS部门的指挥下,集装箱船与邮轮一个走航道,一个靠近边坡,两年内实现292次完美“会船”,创新有了实效,实现节减碳排放654万吨,创效超过1亿美元。


劳模传承带出新

发出中国海事声音


2007年,刘伟学校毕业上岗VTS值班员,迈上深蓝海事路;2011年,过五关斩六将,刘伟获交通运输部直属海事系统VTS职工技能比武大赛全国第一;2012年,经验丰富的刘伟升职值班长;2022年,吴淞海事局钱船长劳模创新工作室领衔人钱卫忠光荣退休,身为徒弟的刘伟接过接力棒,继续前进。


值得一提的是,基于多年实战经验,刘伟撰写的《VTS用户指南模板》实现了中国标准的“零突破”,制定的《VTS管理信息子系统性能标准》实现了国际技术标准制定新突破,在国际论坛上发出了中国海事的声音。


创新不停步,今年,刘伟又有了新目标。“我们想通过开发一个船舶智能进港的系统,对船舶目的港、性能特点进行分析,然后赋值赋分的方式让进港编队更智能化。”提起专业工作,刘伟侃侃而谈、滔滔不绝,“我们还是想在编队上减少人为干预,让船舶进港的安排更科学、更公平也更有效。”


春季来临,万物复苏,吴淞码头繁忙的场景再现,邮轮再次起航的计划令人充满期待,刘伟也想着,航道边坡进港还要再钻研、再研究。


摄 影:梁嘉蕾
责任编辑:刘振思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汲取进博经验,宝山海事局职工守护...

护航进博会,杨浦海事局联合多部门...

风平浪静后他们仍在忙碌——上海航...

首页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