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数据为“砖瓦” 数字空间起“高楼”——记上海建科集团曾莎洁“装配式数字管理”巾帼创新工作室

来源:劳动观察 作者:王海雯 发布时间:2023-05-08 11:44

摘要: 曾莎洁领衔的“装配式数字管理”巾帼创新工作室,以信息数据为“砖瓦”,在数字空间里搭建起了一栋栋“高楼”。

头图:曾莎洁(左一)指导工作室成员工作。


一栋被大火烧毁的历史建筑,如何精确地进行复刻重建?一栋新建的摩天大楼,如何在开工之初就能向公众展示建成后的效果?造房子能不能像搭乐高一样积木化快速搭建?建筑数字化,让这些难题有了实现的可能。一块块砖瓦、一道道横梁、一根根柱子,其背后都是一连串的数据,一栋建筑物则包含了数以万计的数据。将建筑物的各类数据进行提取与加工,不仅让建筑建造更加便利和直观;同时赋予了建筑新的生命力,它不再只是冷冰冰的钢筋水泥,而是有温度、可感知的生命体。


曾莎洁,上海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智慧城市与数字技术研究所所长,同时还是上海市“国资骐骥”青年英才、上海市BIM推广中心专家。由她领衔的“装配式数字管理”巾帼创新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以信息数据为“砖瓦”,在数字空间里搭建起一栋栋“高楼”,构建起了一个恢弘的“建筑王国”。


用信息数据增强建筑“骨骼”


由钢筋水泥构筑起来的一栋栋建筑,看似平平无奇,但其中却蕴含着大量的数据。让数据“活”起来,将其真正为建筑工程建设所用,是建筑数字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工作室依托上海建科集团强大的科研实力,采用BIM(建筑信息模型)为主的数字化技术,将无序的零件、材料、结构有序地组合在一起,让造房子就像搭乐高一样。曾莎洁解释道:“用BIM构建的数字模型并不是一个空架子,大到建筑、结构,小到电气设备、消防装置等,都能在模型里立体、清晰地呈现出来。”


曾莎洁(左四)与工作室成员。


工作室成员向记者展示了部分建筑模型,事实上三维模型其实就是一个完整的、与实际相差无异的建筑工程数据库。BIM辅助工程建设的一大好处就在于可以将许多工程问题前置,通过图纸比对、多专业碰撞以及虚拟建造等,直观地发现工程问题,以便及时调整图纸或方案来解决问题,避免返工,节省建造成本。建模的过程是枯燥的,但每发现一处工程问题,就意味着对工程建设的一份小小贡献,工作室成员感到自己收获的喜悦是更多的。


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通过BIM并辅以AR、VR等信息技术手段,搭起了另一种沟通语言,借由虚拟漫游的方式,提前了解未建成的建筑、读懂建筑内涵。“以前我汇报是用PPT,有时画个示意图比划,很多复杂的位置关系仍然解释不清。三维建模后,效果非常直观,很多客户一看模型就说‘很好,不用解释,我明白了’。”曾莎洁说。


以管理平台打通建筑“神经脉络”


解决了建筑建造过程中的数字化管理,工作室又将眼光投向建筑工程数字全生命周期。经过艰难技术攻关,工作室自主研发完成了以运营需求为导向的BIM建设管理平台和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运营管理孪生平台,实现了从建设到使用、从单系统到多系统、从管理为主到管控并重的全方位升级。这相当于一颗强大的“智慧大脑”,打通建筑全生命期的“神经脉络”,让建筑像生命体一样更健康、更智慧、更安全。


矗立于浦东世博园地块的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总部大楼,作为国际组织落户上海的地标建筑,多项建设技术标准需要对标国际,建设难度大,项目管理要求高。接手项目全过程BIM咨询任务后,工作室在运用上述研发平台的基础上,又针对性地开发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工具,实现数据快速导入信息平台,业务流程自动匹配,可直接用于统计分析、管理决策、报表输出。在科技之力的加持下,数据采集和管理打开了数字化“高速通道”,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经过四年的应用和验证,该项目最终移交数据50万余条,开启了上海建科集团在项目数字化应用中从点到面、从新到旧、从楼到区的全面推广,为促进上海市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城市,为未来。从上海最大单体“四叶草”到最高标准的新开发银行,从市区地标到临港滴水湖畔,一项项技术突破、一个个项目积累,工作室将更加坚定地做建筑数字化转型的先行者。


责任编辑:刘振思
劳动观察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收藏

相关新闻

走企业看发展|数字孪生平台“全景...

走企业看发展|和机器人打交道的赵...

与时间较量的高科技“泥水匠” ...

首页

顶部